經濟運行回升向好 多舉措發力擴內需
作者:閆坤、汪川(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稅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副研究員)
2023年上半年,隨著經濟社會逐漸恢復常態化運行,宏觀政策顯效發力,經濟增長動能持續增強,宏觀經濟運行總體回升態勢明顯。同時也要看到,外部環境依然復雜嚴峻,經濟運行面臨新的困難挑戰。展望下半年,在一系列穩增長政策的作用下,中國經濟運行有望實現持續好轉、內生動力持續增強,經濟增長的質量將不斷提升,逐步回歸正常水平。
宏觀運行回升態勢明顯 增長動能逐漸恢復
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初步核算,今年上半年,國內生產總值593034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同比增長了5.5個百分點,較一季度增長1.0個百分點。分產業看,增加值都有所提升,第一二三產業的增加值同比分別增長3.7%、4.3%和6.4%。總體來看,上半年國內經濟增長呈現以下特點:
第一,服務性消費成經濟增長亮點。上半年,隨著經濟社會持續恢復,在政策面延續穩增長取向等因素帶動下,居民消費加快恢復,服務性消費支出增長較快。餐飲、出行、旅游、文化娛樂等接觸型、聚集型服務消費場景快速恢復,帶動服務性消費支出較快增長。上半年全國居民人均服務性消費支出5675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2.7%,快于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增速4.3個百分點;占居民消費支出比重為44.5%,比上年同期上升1.7個百分點。
第二,基建投資的穩增長作用明顯。上半年,全國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243113億元,同比增長3.8%。分領域看,基礎設施投資增長7.2%,制造業投資增長6.0%,房地產開發投資下降7.9%。其中,基建投資延續高增長,制造業投資展現一定韌性,顯示宏觀政策保持穩增長取向。
第三,居民收入穩步增長。上半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672元,同比名義增長6.5%,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5.8%。分城鄉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357元,增長5.4%,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4.7%;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551元,增長7.8%,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7.2%。在就業方面,伴隨經濟總體上延續回升過程,就業形勢總體穩定,城鎮調查失業率呈下行趨勢。
第四,出口結構有所優化。上半年,貨物進出口總額同比增長2.1%,其中出口增長3.7%,占全球出口份額的比重保持基本穩定。從出口商品結構來看,汽車相關出口堅挺,以電動載人汽車、鋰電池、太陽能電池為代表的“新三樣”出口同比增長61.6%。此外,我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進出口增長9.8%。
第五,消費領域價格小幅上漲,生產領域價格下降。6月份,消費市場運行基本平穩,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環比略有下降,同比持平;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環比、同比均有所下降,其原因主要是石油、煤炭等大宗商品價格繼續回落疊加2022年同期相關基數值達到較高點。在一系列促消費政策引導下,CPI在四季度預計將溫和回升。同時,受國際原油和國內煤炭價格等因素影響,預計下半年PPI同比降幅將逐步收窄。
專項債穩增長的作用明顯
上半年,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19203億元,同比增長13.3%。財政收入增幅較高,除經濟恢復性增長帶動外,主要是去年4月份開始實施大規模增值稅留抵退稅政策、集中退稅較多,拉低基數。
雖然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同比增長13.3%,但同時,諸多稅收收入項目增速出現同比下降。在財政支出方面,受財政收入同比增速影響,交通運輸支出、文化旅游體育與傳媒支出、節能環保支出、城鄉社區支出,同比增速均出現下降。
專項債券成為當前地方政府帶動擴大有效投資的重要手段。上半年,各地發行用于項目建設的專項債券21721億元,支持地方建設實施一大批惠民生、補短板、強弱項的項目。上半年累計支持專項債券項目近2萬個,優先支持國家重大戰略、重大項目建設。其中,用于市政建設和產業園區基礎設施7275億元、交通基礎設施4211億元、社會事業3588億元、保障性安居工程3267億元。
展望下半年,經濟增長將會隨著一系列穩增長政策的頒布而恢復,未來稅基將持續恢復,在此基礎上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將平穩增長。
充分釋放內需 多舉措穩增長
目前,我國經濟持續恢復,呈現總體回升向好態勢,預計下半年依然保持平穩增長。同時,經濟運行面臨新的困難挑戰,主要是國內需求不足。在政策上,應發揮消費拉動經濟增長的基礎性作用和投資的關鍵性作用,著力擴大國內需求,多渠道多舉措穩增長。
下半年,宏觀經濟將呈現明顯改善的特征。首先是外需放緩、內需增強。中國經濟雖然還將面臨外需放緩等因素的考驗,但在居民消費逐步恢復、穩增長政策持續發力下,預計三季度經濟復蘇動能有望進一步轉強。其中,基建投資可能成為促進經濟發展的主力。其次,宏觀調控措施進一步落地。過去三年,我國的宏觀政策始終堅持不搞“大水漫灌”,當前無論是貨幣政策還是財政政策,都有適度加大逆周期調控力度的空間。接下來財政政策、產業政策、就業政策等各類宏觀政策都將適度發力,以提振經濟復蘇動能、兜牢民生就業底線。
首先,以積極財政政策實現穩增長和擴內需。
一是新形勢下,積極財政政策可以通過適度調整相關稅費,促進企業擴大固定資產投資規模,從而推動企業擴大產能。同時,積極財政政策應著重擴大內需,尤其是居民的消費潛力。為此,財政稅收政策可以從供需兩端發力,著力推動恢復和擴大需求,為國民經濟運行持續好轉注入更強動力?!板X袋子鼓起來”是居民消費的底氣,因此,政策應著力增加居民收入,提升消費能力和意愿。為此,可以考慮優化專項附加扣除項目,有針對性地減輕納稅人稅收負擔,此外還可以完善慈善稅收政策體系,發揮第三次分配的作用。
二是通過減稅降費滿足居民多樣化、個性化消費需求,培育新的增長點,充分挖掘消費增長的潛力。減稅降費不僅可以減輕企業負擔,增強企業活力,還能促進企業轉型升級,推動技術進步,進而優化產品供給。根據當前居民消費和產業融合發展的新形勢、新特點,財政稅收部門要通過進一步完善針對研發項目的判斷、管理與評估制度,提高企業享受優惠的確定性和準確性,引導企業加大研發投入適應消費升級新要求,帶動消費新業態、新模式、新場景更好發展。
三是切實加大地方政府資金使用效率。地方政府部門要緊緊圍繞本地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綱領,積極調整支出結構,提高資金使用效率,特別要關注地方政府的投資效率,防止盲目擴大政府投資規模,杜絕重復建設和鋪張浪費;逐步完善財政項目預算績效考核機制,真正做到用績效來評價結果及后續預算安排。
四是財政稅收政策還可以促進居民培養綠色消費理念,促進綠色低碳消費。未來,可進一步細化相關優惠支持政策,更好發揮稅收的調節作用,比如對車船稅進一步進行差異化制度設計,促進居民交通出行更加綠色環保,助力綠色低碳消費。
其次,繼續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完善貨幣政策調控方式。
一是根據經濟形勢適時調整貨幣政策。既根據經濟金融形勢和宏觀調控需要,適時適度做好逆周期調節,又要兼顧把握好增長與風險、內部與外部的平衡,防止資金套利和空轉,增強銀行經營穩健性。在當前階段,貨幣政策既要實現保增長和穩就業,又要保持宏觀調控的穩定性和可持續性。因此,應適度調整貨幣政策的方式和目標。
二是完善貨幣政策調控機制,防范外部沖擊。目前,我國貨幣政策調控基本實現了以短期利率等更加市場化的手段進行調控,為進一步增強貨幣政策有效性,可考慮適度擴大市場化利率報價的參與范圍。未來貨幣政策還應加強對國際金融市場與跨境資金流動的跟蹤,加強對跨境資金流出風險的預警;與此同時,應提高人民幣匯率波動的彈性,擴大其浮動范圍,通過匯率手段構建應對外部沖擊的防火墻。
再次,增強產業政策透明度,補齊基礎產業鏈短板。
一是在產業政策方面,應在加強對戰略性新興產業扶持的基礎上,創造和完善促進公平競爭、鼓勵創新的市場環境,并妥善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增強產業政策的透明度。就未來新興產業而言,綠色轉型、數字經濟和平臺經濟仍是未來經濟轉型的長期方向。在綠色轉型和數字經濟方面,應通過多種手段積極鼓勵發展風電、光伏和新能源汽車以及數據中心等綠色新興行業和數字經濟基礎設施。平臺經濟政策方面,鑒于平臺經濟在穩經濟、保就業當中的重要作用,應在優化監管的同時,支持平臺經濟、民營經濟持續健康發展,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促進平臺經濟平穩健康發展,提高國際競爭力。
二是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降低行業準入門檻。在擴大開放方面,創新負面清單管理模式,合理縮減外資準入負面清單,降低外資行業準入門檻,進一步取消或放寬外資準入限制,保障不同所有制企業實現公平競爭,并推進投資審批、土地、外貿、財稅扶持方面的待遇公平化,促進公平競爭。同時,應從根本上改變產業政策前置審批過多與監管失效的狀況,使產業政策總體上朝向更加市場化方向邁進。
三是加快基礎產業鏈補短板。目前,中國制造業產業鏈在一些高科技環節仍受制于人。為加快形成新發展格局,對于那些對未來投資具有戰略意義的技術、處于供應鏈上游的技術或具有較高成熟度的技術,應該給予更大的政策支持和資金扶持。在服務業方面,應加強服務業的技術創新。長期以來,中國產業發展非常依賴外需和出口導向,導致制造業占比較高,服務業在一定程度上發展較為緩慢。未來產業發展更加依靠自主技術創新,尤其是更加依靠服務業的技術創新,對產業結構形成優化效應。為此,應加強企業自主研發,攻克產業發展的“卡脖子”環節,加強技術創新的可持續性。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