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牽手京味旅游 “詩和遠方”雙向奔赴
本報記者 魏 彪
什剎海邊鑼鼓喧天舞太獅、荷花市場開起非遺市集、古建里辦起非遺作品展……近期,北京什剎海地區開展了豐富多彩的非遺宣傳展示活動,吸引眾多市民游客打卡體驗。這是北京推動非遺與旅游融合發展的生動場景之一。北京市文化和旅游系統深入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工作方針,實施北京市非遺傳承發展工程,聚焦2023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主題,持續推出系列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非遺活動,帶領廣大市民游客在京味旅游中感受非遺獨特魅力。
多彩活動吸引 共赴非遺游
今年6月10日是“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以此為契機,北京推出了一系列非遺主題旅游活動,引導市民游客關注非遺傳承與保護,也為做熱暑期旅游市場添彩。
在北京市2023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遺宣傳展示活動啟動儀式現場,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發布了32條圍繞非遺主題旅游線路。市民游客從海清苑出發,步行至好運江南碼頭,自金錠橋、經銀錠橋、到達同和居碼頭,伴隨著非遺項目古琴演奏,乘船深度體驗什剎海地區自然和人文整體非遺景觀。
在遠近聞名的荷花市場,一場別開生面的非遺市集正在舉辦。循著非遺傳承人的吆喝聲走進市場,只見船型攤位一字排開,18個京津冀非遺項目正在展示,這些與當代生活結合緊密的非遺文創受到市民游客的歡迎。
鏗鏘有力、氣勢磅礴的太平鼓舞蹈表演,悠揚大氣的民樂演奏,古色古香的茶藝展示,2023年門頭溝區“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遺宣傳展示活動也吸引了大批游客。
在朝陽區,“攜手共傳承”京蒙非遺交流展演在朝陽區文化館行動劇場舉辦,呼麥、阿斯爾、四胡音樂、阮咸藝術同臺亮相,為游客呈現了一場精彩十足的非遺音樂盛宴。
今年8月,東城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舉辦了為期兩周的2023年東城區非遺“心手相傳”系列活動。活動甄選中軸線上的龍順成京作博物館、魯班學堂、前門大街皮影傳習館、鐘鼓樓宏恩觀等場所,圍繞“中軸”“融合”“新聲”三大主題開展非遺體驗活動,讓非遺變得更時尚、可親、觸手可及。“非遺進行時”攝影及短視頻征集活動也吸引了眾多非遺愛好者參與。
創新活態傳承 品鑒非遺味
非遺傳承發展離不開學、授、用、產、研等方面的系統性保護,這也是非遺進行活態傳承的必要條件。近年來,北京積極推動非遺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讓非遺更好地擁抱新生活。
在北京市2023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遺宣傳展示活動京城非遺耀中軸優秀作品展展廳,各類展品琳瑯滿目,京派葉畫傳承人師亮帶來的葉畫作品吸引不少游客駐足觀賞。“活化利用是非遺從傳統走向生活的最佳方式,要把有溫度的文化與當代需求結合起來,更好促進非遺發展。”師亮說,“下一步,我將積極推動京派葉畫線下工作室落地,助力非遺走入千家萬戶。”
做毛猴、吹糖人、捏面人、畫臉譜……第五屆京津冀“非遺進校園”活動近期在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舉辦。活動以非遺體驗游園會形式展開,集中展現了30項京津冀地區的優秀非遺項目,孩子們在與非遺傳承人近距離交流中,收獲滿滿驚喜。
一陣鳥鳴,幾聲犬吠,夾雜著公雞打鳴……近日,門頭溝區清水鎮洪水峪村一個農家小院里熱鬧非凡,一場口技表演正在精彩上演,“非遺口技民宿”正式揭牌。“來到這里,市民游客既能體驗農村生活,也可學習口技知識。”口技傳承人、清水鎮洪水峪村駐村第一書記張建平介紹,“我們將努力建設非遺民宿村,吸引更多非遺傳承人入駐,讓清水鎮更具特色,把優秀傳統文化發揚光大。”
北京市懷柔區首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宣傳展示基地近日在橋梓鎮禧寶露文化中心揭牌。基地占地面積2萬余平方米,內設浸烙葫蘆、京繡、阮氏沙燕等項目。基地負責人介紹,基地還推出了實踐大課堂、非遺公開課等,提升孩子們的傳統文化傳承保護意識。
由北京市東城區非遺保護中心組織搭建的“非遺101”——東城區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平臺日前上線試運營。該平臺集非遺資源展示、數字全景呈現、非遺產業聯動等功能于一體,旨在搭建起互聯互通合作平臺,凝聚非遺發展合力。
深化文旅融合 暢享非遺行
看得見、嘗得到、能體驗、可帶走……非遺和旅游的融合,總會讓人有出乎意料的驚喜。采訪中,不少北京文旅業者表示,非遺與旅游融合發展是文旅融合的應有之義和重要內容。下一步,應深入挖掘非遺底蘊、創新融合機制,更加全面地展示非遺時代魅力,彰顯非遺時代價值,讓廣大人民群眾共享非遺保護成果。
《北京市關于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實施意見》明確提出,推動非遺與旅游融合高質量發展。推出一批非遺特色主題旅游線路和旅游產品,評選非遺旅游體驗示范項目。促進非遺深度融入旅游景區、度假區、鄉村旅游和民宿發展,推動非遺特色旅游景區、度假區建設。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有關負責人表示,將認真貫徹實施意見,推動北京非遺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進一步凝聚文化認同、樹立文化自覺、增強文化自信。
“非遺來自群眾,保護傳承最終要走近群眾。”大興區文化和旅游局有關負責人表示,將從非遺資源普查、充分挖掘文化內涵、促進非遺和旅游融合發展、強化區域性文化生態整體保護等方面著力,全面加強非遺保護傳承發展利用,培育非遺旅游精品線路,吸引更多市民游客走進大興、感受大興,讓非遺在更多年輕人心中扎根。
海淀區文化和旅游局有關負責人表示,將繼續依托區域教育、科技優勢,推動非遺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深入推動非遺傳承保護系列活動,將海淀非遺保護工作推向新高度,促進海淀全區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
門頭溝區文化和旅游局黨組書記、局長夏名君表示,將立足獨特的地域文化,推動優秀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始終秉承傳承與創新的理念,搭建更多讓市民游客近距離了解非遺的平臺,提煉總結非遺中具有現實意義的精神元素,講好門頭溝旅游故事。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