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煙火氣”點燃“夜經濟”
8月20日晚,皖北重鎮阜陽市夜空璀璨,“520”安徽文旅惠民消費季皖美之夜暨點“靚”夜阜陽主題活動啟動,全省各地文旅部門相關負責人與現場6萬多名游客一起,感受夜間經濟消費熱潮。據悉,7月29日,安徽省委、省政府召開安徽省旅游高質量發展大會,明確大力發展夜食、夜購、夜游、夜娛、夜讀、夜展等業態,培育一批國家級文化和旅游消費示范城市、旅游休閑街區、夜間文化和旅游消費集聚區。安徽加強引導,綜合施策,打造了一大批近悅遠來、主客共享的夜間經濟消費新空間,在推動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方面進展明顯。
統籌區域協調,推動高質量發展
發展夜間經濟,安徽有深入的產業布局思考。在近期召開的安徽旅游高質量發展大會上,安徽省委書記韓俊指出,從產業基礎看,安徽旅游業規模效益穩步提升,但短板弱項依然存在,優勢和潛力尚未充分釋放。
安徽文旅產業區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皖南熱、皖中溫、皖北冷的局面。區域存在發展不平衡的問題,急需找到促進協調發展的抓手,同時要將皖北地區厚重的文化充分轉化為產業優勢。同時,皖北龐大的人口規模,對高品質文旅消費有迫切的需求。據統計,皖北所轄阜陽、亳州、宿州、淮南、淮北、蚌埠6市有近3000萬人,在地文旅消費潛力巨大。
民有所呼、我有所應。以發展夜間經濟為突破口,將皖美之夜啟動儀式放在阜陽,發揮當地文化優勢,采取科技手段,用消費者喜聞樂見的方式,引導高品質的文旅產品和服務供給,既能提升皖北當地城鄉居民的文化獲得感,又能發揮區域人口多、在地消費能力強的長處,促進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
阜陽市委副書記、市長胡明文表示:“下一步將加快打造具有輻射帶動功能的特色夜消費街區、具有區域標識度的‘夜經濟’場景,著力構建城區、街區、景區、商區‘四位一體’的夜間經濟體系,以‘文化味’‘煙火氣’創新消費場景、培育消費熱點、釋放消費活力。”
今年以來,皖北各市將發展夜間經濟政策“前置”。阜陽市堅持“政府搭臺、企業唱戲、全民參與”,成立“阜陽市繁榮夜經濟,推進文旅商融合高質量發展領導小組”;淮北市加強政策扶持、選樹示范品牌、堅持招大引強;蚌埠市持續策劃舉辦節會賽事,拓展夜間文旅消費場景……
推出一攬子政策引導產業發展
近年來,安徽連續開展夜間文旅消費“四個十佳”場景評選活動,評選出十佳夜游景區、十佳夜娛活動、十佳夜讀空間、十佳深夜食堂,推動“吃住行游購娛”產業鏈條一體發展。“我們要打破夜間經濟是吃飯經濟、購物經濟的誤區,認識其實質是一種消費經濟的轉型升級和城市生活的美好體現,包括了飲食、觀光旅游、購物、娛樂、體育健身、閱讀學習、藝術欣賞等多元形態。”業內專家認為,發展夜間經濟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各級政府和市場主體共商共建共享,做到從產業中來到產業中去,實現產業鏈的閉環。
2019年,首屆中國夜間經濟論壇落戶安徽蕪湖市,聚全國之智探索夜間經濟的發展模式。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廳突出頂層設計,舉辦“5·20”文旅惠民消費季、評選“皖美消費新場景”、開展“安徽有禮”旅游文創商品大賽、舉行安徽夜間文化和旅游消費宣傳推廣大會……一攬子政策落地,營造全省發展夜間經濟的濃厚氛圍。
政策引領,品牌活動示范,讓安徽各地夜間經濟發展呈現澎湃動力。數據顯示,8月20日晚,阜陽各大街區、景區企業主體積極配合開展主題活動,當晚帶動直接消費達1000余萬元,間接消費達3000萬元。截至8月29日,黃山市主城區屯溪三大街區本年度人流量已突破1800萬。
“文化+科技”賦能夜間文旅消費新業態
在阜陽精品夜游線路上,“雙清左岸·遇見”網紅步道采用光影科技,融入歷史人文元素,打造“鎏光丹虹”“星月可鑒”“歐蘇畫卷”“詩書長廊”等網紅打卡點,讓游客流連忘返。
在蕪湖古城,全國最古老的城隍廟仍香火興旺,城內53處歷史建筑保存完好,明清時期的整體布局和傳統的商業風貌令人印象深刻。在淮北市隋唐運河古鎮,以隋唐時期民居古建風格為基調,以運河文化為核心,同時結合淮北地域文化,形成古鎮浪漫休閑區、核心演藝區、運河大觀園、民宿客棧等多種業態,成為皖北旅游文化地標。
在西遞古村,如夢光影秀令人沉醉。西遞夜游以“西遞傳奇”光影秀為主要載體,依托徽州建筑特色和色彩,集合聲光電科技手段,做到藝術和技術完美結合。在黃山市屯溪區花山世界、花山謎窟園區,以主題夜游為特色,通過科技賦能,巧妙地將文化、科技、藝術與自然山水、千年謎窟進行融合,讓人沉浸其中。
在長三角一體化戰略背景下,安徽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駛入快車道,而夜間經濟對滿足人民群眾高品質生活需要、激發消費新活力、培育發展新動能等方面有重要意義。城鄉居民的獲得感和滿意度是促進夜間文旅消費的落腳點,也是文旅融合成果的重要展現。安徽將堅持以“文化+科技”賦能文旅產業新業態,讓傳統文化資源煥發新活力。(本報駐安徽記者 孔令暉)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