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暴哮喘”引發就診高峰,不妨及早達成治理共識
作者:朱昌俊
“請相關部門好好治理蒿草吧!”近日,在各大社交平臺,內蒙古呼和浩特不少網友發出了這樣的呼吁。立秋前后,內蒙古進入過敏性鼻炎的高發期,打噴嚏、流鼻涕、鼻子癢、耳朵疼,甚至出現咳嗽、哮喘等各種過敏癥狀,嚴重影響了當地民眾的正常生活。
據了解,呼和浩特蒿草比較多,春秋兩季,過敏性鼻炎和哮喘病人多。最近當地暴雨,導致花粉增加,引發“雷暴哮喘”的病人確實增多。也就是說,花粉過敏在當地是個老問題了,只不過,今年的程度似乎比往年更嚴重。
“雷暴哮喘”對很多人來說是個陌生的詞匯,一些沒有體驗過的人可能無法切身理解它給人帶來的不便和痛苦。但實際上,作為一種過敏性癥狀,它帶給當地人種種麻煩乃至風險,是無比真實的。這一點,媒體的報道中,相關網友的留言評論中都有比較細節化的描述。由此,該現象雖然具有明顯的區域性特征,但涉及民眾健康的問題,的確值得重視。
實際上,當地的應對很早就開始了。比如,相關部門、醫療機構均加大了花粉濃度的實況監測、提醒。同時,在對過敏原——黃花蒿的處理上,也早就有行動。如呼和浩特市前幾年就制定了《呼和浩特市高致敏蒿屬植物治理實施方案》,要求市核心公園、綠地、市四區園林部門對城區各居民小區、街道路旁、綠化草坪內的蒿草和其他雜草進行清理、割除,并根據蒿草反復生長的特性,合理分配人員和設備多次進行清理。
但這背后有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那就是不僅大量的蒿屬植物要在短時間內完全清除是很難做到的,而且蒿屬植物是當地治沙的“功臣”,這導致出現了“政府部門一頭種沙蒿,另一頭拔沙蒿”的尷尬一幕,相關成效自然有限。也就是說,一邊要治沙,一邊要治過敏,似乎陷入了兩難境地。
由此,難道當地民眾只能完全接受這種現狀?或者說,民眾飽受過敏困擾,成了當地治沙必須要付出的代價?說到底,能夠回答這個問題的,只能是科學。比如,蒿草之所以被用作了治沙的首選,是因為它成本低、生長快,那么在今天新的技術條件和經濟條件下,考慮到其對應的嚴重的“副作用”,是否有其他更好的代替植物?至少,蒿草的種植,到底是否還要繼續,在平衡治沙需要的情況下到底能夠清除到什么程度,應該有一個更明確的共識。
這背后的難度肯定是不小的。但越是如此,越需要及早在綜合權衡的基礎上,依據科學原則作出應對。這方面,北京之前也有過類似的行動。如數據顯示,由于柳絮帶來的“麻煩”,經過多年治理替換,北京的楊柳樹中雌株比例已由最高時的80%降至70%左右,現有雌株平均每棵的飛絮量降低30%。這里面是否存在可以借鑒的經驗?
一句話,針對已經不止是出現在內蒙古一地的“雷暴哮喘”現象,除了要在醫療服務上增加關懷力度,在對過敏源的處理和治理層面,也需要盡快在更高層面得到足夠的重視,如及時納入研究范圍,集思廣益,探尋可行的解決方案。
說到底,此事也是一個觀察人類與環境關系的典型。如何實現人與環境的和諧共處,環境治理的策略選擇上如何平衡好它可能帶給人類的不利影響,這些都越來越成為需要直面的現實問題。這樣的案例,也應該對時下正在推進的環境治理,帶來啟示和思考。(朱昌俊)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