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南北鄉村故事越來越精彩
【高質量發展調研行】
光明日報記者 羅旭 尚杰 鄒曉菁 陳雪
稻浪翻滾、棉桃飽滿、瓜果飄香……金秋九月的新疆大地,處處洋溢著豐收的喜悅。一幅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鄉村振興瑰麗畫卷,在天山南北徐徐展開。
交易量68647噸、成交額46586萬元、服務次數35333次……不停跳動刷新的數據,實時顯示著各類農產品交易數據和運行狀態。9月16日,記者在新疆果業集團農產品交易中心的監控大屏上,看到這一鼓舞人心的畫面。
“我們以訂單方式與農戶簽訂合同,在電子平臺上交易,價格透明,現款結賬,冷鏈運輸,解決了農產品銷售難題。”新疆匯果實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新齊說。
水果好吃運輸難。針對農戶“痛點”,新疆各地加快農產品銷售“兩張網”建設,通過“線上現貨電子交易平臺+線下產地交易集配中心”一體化運營模式,將葡萄、蘋果、香梨、紅棗、新梅等新疆特產遠銷國內外。
解決了“銷售難”問題,農戶種植水果的“甜蜜”收益快速攀升。在喀什地區伽師縣,“水果新貴”新梅迎來了大豐收。和夏阿瓦提鎮的果農阿布來孜·喀依木從沒想過,自家的17畝果園,能賣出85萬元的好價錢。
“今年天氣幫忙,我管得也到位,果子結的多,也飽滿,畝產達到3噸多,來了好幾撥收購的,最后賣出了高價錢。”這位70歲的果農樂得合不攏嘴。
如今,伽師縣新梅種植面積達到45萬畝,已有36萬畝開始掛果,建成全國最大的新梅產銷基地。縣委副書記王東紀介紹,去年,僅新梅一項就帶動全縣農民人均增收5650元,今年有望突破1萬元。
行走在新疆的鄉間地頭,目光所及皆是生機與活力。
在位于塔克拉瑪干沙漠西緣的阿克蘇地區,黨的十八大以來,當地累計造林8885萬株、518.4萬畝,創造了“綠進沙退”“綠美人富”的荒漠綠化奇跡。
生態的改變,讓阿克蘇鄉村游火了起來。在溫宿縣克孜勒鎮烏克鐵熱克村,村里建起了農家樂、民宿和美食產業一條街等,成為遠近聞名的鄉村旅游“網紅村”。
9月17日天剛亮,00后小伙艾力·玉山就開始在自家的農家樂燒烤店里忙活起來。“我從小就生活在烏克鐵熱克村,去年大學畢業后,看村里發展越來越好,就決定回來參與家鄉建設。”他說,“我們店今年3月開始營業,生意一直很紅火,一個月收入最多時有5萬元。”
在推動鄉村振興的進程中,新疆積極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通過發展產業、對接市場、科技扶持等方式,凝聚起鄉村全面振興的最強合力。
在地處天山北麓的昌吉州,巴里坤縣春小麥新品種“糧春1758”高產示范田傳來畝產841.6公斤的好消息,刷新了今年全國優質春小麥單產紀錄。創造這一好成績的育種專家,來自九圣禾種業股份有限公司。
把論文寫在大地上,把成果留在百姓家。九圣禾種業的育種專家奔走在試驗田與實驗室之間,幾十畝試驗田內培育著數千個品種的小麥、玉米、棉花等作物。
“我們與國內100多家科研單位、種業企業以及8個國家的科研機構開展合作,現有超過100個自育品種和聯合審定品種。”九圣禾種業有關負責人舍亞輝介紹,“除了春小麥,我們的種子產品還曾連續打破新疆冬小麥的高產紀錄。”
向科技要高產,智慧農業正在為新疆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全面賦能。在塔里木盆地東北緣的巴州尉犁縣,超級棉田項目里已經結出團團雪白的棉花,一架無人機正飛在棉田上空,為棉花噴灑“脫葉劑”,以保障金秋的棉花采摘質量。
兩年前,兩個90后“新農人”艾海鵬和凌磊帶著4架農業無人機、300多套智能設備來到了尉犁縣,他們要挑戰兩個人管理3000畝棉花試驗田。
“我們使用了自動灌溉設備、農業物聯網系統、農業無人機等智能化設備管理棉田,實現了自動化耕種、遙感巡田和智能水肥管理。”艾海鵬說。
“通過兩年多的實踐,我們完成了兩個人管理3000畝棉田的挑戰,去年畝均單產超過400公斤。”艾海鵬算了一筆賬,“相較于周邊的傳統棉田,超級棉田在人力、水、肥、農藥四個環節上,每畝節省成本約420元。”
科技含量越來越足,激活了鄉村振興新動能。新疆通過組建小麥、玉米、棉花等13個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聯結科技創新團隊、農技推廣服務力量和科技創新服務平臺,實現科技服務行政村全覆蓋,科學引導農民高效生產,讓高質量發展的紅利惠及各族群眾。
有了“智慧”的翅膀,新疆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潛力不斷被釋放。2022年,全區第一產業增加值2509.27億元,同比增長5.3%,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6550元,同比增長6.3%。新時代新征程,新疆農民的生活越來越富足,鄉村故事也越來越精彩。
《光明日報》(2023年09月20日 03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