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科普不能只為賺取流量
近段時間以來,各大平臺醫療科普短視頻熱度居高不下。科普醫療知識、傳授保健妙招,一場醫務工作者與社會公眾的雙向奔赴在互聯網上展開。然而,部分視頻內容在網紅流量的驅使下變了味、走了樣。
內容庸俗傾向漸顯。醫療知識專業性強,科普的意義在于傳播對疾病的理性認知。但部分短視頻賬號為賺取流量,不顧出鏡醫生自身學科背景,盲目追逐熱點話題,甚至配以獵奇的文案,消解了醫療科普的專業性與權威性。也有賬號以科普之名販賣容貌、健康焦慮,傳播缺乏科學依據的治療、養生方法,違背了科普初衷。
患者被污名化的風險高企。無論是常見病、罕見病,在我國龐大人口基數面前,均有科普必要。但部分賬號反復圍繞個別能博取眼球的病種進行講解,科普價值有限。雖未泄露患者個人信息,但多涉及患者私生活細節,引發網友對特定患病群體的揣測與調侃,加重歧視與偏見。
帶貨引流手法趨于隱蔽。在相關部門與短視頻平臺大力整治下,近期醫務人員直播帶貨、商業機構代運營賬號、神醫神藥等亂象基本銷聲匿跡,但也存在另起爐灶的跡象。有賬號打造醫學生、配方師等專業人設,未經平臺身份認證卻身穿白大褂以專家口吻推薦產品;有醫療博主轉戰其他網絡平臺,繼續以科普視頻方式違規導醫導診。
醫療科普短視頻規范化任重道遠。一方面,醫療科普的中立性、專業性易被平臺商業化運營模式動搖,進而產生重流量、輕質量傾向。另一方面,當醫務工作者的公信力與短視頻的傳播力疊加,將會對公眾的消費、就醫決策產生重大影響,導致有人欲借助科普視頻幌子逃避嚴格的醫療廣告監管,掩蓋其追逐利益的真實目的。
醫療科普短視頻事關群眾生命健康,必須嚴守科學底線。如何兼顧醫療科普的科學性與趣味性,為創作者提供合理合規激勵,需要相關方繼續在優化審核推薦機制、完善創作支持政策、斬斷灰色利益鏈等方面多探索,為真正優質、硬核的醫療科普厚植創作傳播土壤。(作者:史書一)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