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嫌偏輕的處罰能否遏制“黑醫美”
“抓住罰1萬,抓不住賺到嗨”
涉嫌偏輕的處罰能否遏制“黑醫美”
有業內人士指出,處罰太輕難以有效打擊,應盡快修訂有關罰則條款,提高罰款上限
本報訊 (記者康勁)“假專家”“假機構”“假產品”是醫療美容行業害人的“三大坑”,但認定難、取證難、處罰輕,讓部分“黑醫美”有恃無恐,甚至抱著“抓住罰1萬,抓不住賺到嗨”的僥幸心態,大肆賺取“黑心錢”。近日,甘肅省市場監督管理局曝光了幾起醫療美容領域違法典型案例,可謂件件驚心,但面對處罰結果卻又不免令人唏噓。
今年5月,市場監管總局等11部門聯合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醫療美容行業監管工作的指導意見》,對維護醫療美容市場秩序發揮了積極作用。但是,隨著醫療美容行業突出問題專項治理的推進,監管“短板”也有所顯露。一些消費者擔心,處罰偏輕難以遏制“黑醫美”。
“我是某整形美容醫院皮膚院長,現介紹皮膚激光治療儀;為全新時代、光電抗衰新寵5GMAX膠原光,治療皺紋,長期或者永久的毛發減少”——在網絡上看到這樣的海報,愛美人士難免會心動。但殊不知,所謂的“皮膚院長”不過是自詡的“封號”,本人不過是該公司的醫師。最終,蘭州市城關區市場監督管理局只能依據《醫療廣告管理辦法》的有關規定——“利用患者、衛生技術人員、醫學教育科研機構及人員以及其他社會社團、組織的名義、形象作證明”的不當行為,對該整形美容醫院作出罰款1萬元的處罰。
“使用過期的外科紗布輔料(紗布塊),無法提供購進票據、供貨企業資質等資料”——醫美整容難免要做手術,但使用的外科紗布卻是連購進票據都沒有的“過期產品”,一旦發生感染后果可能不堪設想。但是,敦煌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只能依據《醫療器械監督管理條例》的有關規定,對敦煌某醫學美容門診有限公司作出“沒收過期醫療器械;罰款3萬元”的處罰決定。
“預防癌癥65%、治療能力76%、治療關節炎73%”——這是臨夏回族自治州臨夏市某健康養生館為銷售一款“玉米胚芽粉固體飲料”制作的一則店內海報,讓一些中老年消費者很動心。殊不知這只是一款“普通食品”,臨夏州市場監管局找來找去,最終只找到917.7元銷售記錄,并作出“罰款2萬元”的處罰。
對此,有業內人士指出,暴利、套路深是醫美行業的突出問題,在諸如“皮膚院長”“整形教授”的忽悠下,消費者不慎入坑,被宰幾萬元甚至幾十萬元的情況并非鮮見,處罰太輕顯然難以有效打擊。盡快修訂完善有關罰則條款,提高罰款上限,對嚴重違法違規的醫療美容機構吊銷取締,對嚴重違法的相關單位或個人實行終身禁醫,是凈化醫療美容市場環境不容回避的問題。(工人日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