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科學:從格物窮理到經世濟民
【新聞隨筆】
在近日公布的諾貝爾獎獲獎成果中,核苷酸堿基修飾、阿秒光脈沖觀測、量子點的發現合成引發全球熱議,3項成就均展現了人類在微觀場景中格物窮理,進而運用創新性變革性成果在宏觀意義上經世濟民的探索,真正體現了“盡精微”與“致廣大”的有機結合。
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突飛猛進,科學研究范式正在發生深刻變革,學科交叉融合不斷深入,科學技術和經濟社會發展加速滲透融合,基礎科學的重要性越來越得到全社會的廣泛關注,聯合國將2022年確定為“基礎科學促進可持續發展國際年”,可見全球范圍內對基礎科學意義、價值和貢獻的重視。
數百年來,基礎科學的發展一以貫之地驅動著科技進步,已成為全人類福祉的重要保障。放眼廣闊的人類歷史長河,可以看到,微積分的創立讓人類能夠更好地理解和描述自然現象,不僅深刻改變了數學、物理學的發展軌跡,也深遠影響著生命科學、工程科學甚至經濟學等領域,揭開了人類近代文明的序幕;麥克斯韋方程組以數學形式闡釋物理奧秘,將電學、磁學、光學統一起來,對現代科技和社會生活產生了革命性影響;當前,新一代人工智能憑借高效精準處理多源、多維、多模態海量數據的優勢,助力解決多學科交叉的基礎科學問題和復雜場景下的工程科技難題,在提升研究精度、縮短研發周期、降低研發成本方面發揮關鍵作用,加速了科研范式和技術創新模式的變革。
從科技前沿發展態勢來看,科學探索正在向宏觀拓展、微觀深入和極端條件方向發展。數學日益成為闡述學科內在規律、強化學科之間聯系的“通用語言”以及因果分析、趨勢預測的重要工具,物理學有力增進人類對物質、能量、信息、生命的基本認知,化學成為人類創造新物質的重要途徑和關鍵手段,生命科學構成科學技術交叉融合的重要載體并成為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核心動力?;A前沿學科的持續突破、協同演進將有望催生新的重大科學理論和重要科學思想,推動物質結構、宇宙演化、生命起源、意識本質等科學“元問題”的解決。
隨著科學和技術一體化程度越來越高,前沿技術呈現多點群發的集群式創新態勢,信息技術廣泛擴散應用,帶動多領域相互支撐、齊頭并進的鏈式變革。生物技術推動醫療健康產業和公共衛生事業發展,提升全人類的健康水平;低碳技術促進能源結構、產業結構、經濟結構轉型升級,加速經濟社會的系統性變革。根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不久前發布的《2023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摩爾定律增速達到54.6%,基因測序成本下降23.3%,可再生能源發電成本也持續降低,以智能、健康、綠色為特征的重大產業變革,成為社會生產力新飛躍的突破口。
當前,堅持“四個面向”,強化我國基礎研究前瞻性、戰略性、系統性布局,全面提升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能力顯得尤為迫切。首先是提升科技研發能力,統籌活力和秩序,發揮國家作為重大科技創新領導者、組織者的作用,并支持各類創新主體為增加知識存量以及設計已有知識的新應用而進行創造性、系統性工作,著力促進科學繁榮,推動技術進步。其次是提升科技應用能力,統籌發展和安全,發揮創新第一動力作用,應用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成果,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保障總體國家安全。再次是提升科技治理能力,統籌效率和公平,通過發揮政府、市場、社會機制各自優勢,集聚科技創新要素,營造更好的科技發展環境,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最后是提升科技傳播能力,統籌國內和國際,通過傳播科學知識、科學精神、科學思想、科學方法提高全民科學素質,并積極參與國際傳播、開放合作,增強國家科技競爭力和影響力。
(作者:董 陽,系中國科協創新戰略研究院副研究員)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