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西藏網 > 即時新聞 > 時政

      一座大型灌區的高效節水實踐

      發布時間:2023-10-23 10:05:00來源: 人民日報

        作為全國農業水價綜合改革試點,山西大禹渡灌區進行積極探索

        一座大型灌區的高效節水實踐

        水利是農業的命脈。

        黃河水滾滾,黃土崖聳峙。在山西省運城市芮城縣的大禹渡揚水工程渠首,6條約700米長的鋼筋混凝土水管沿黃土坡攀援而上,通過五級渠系,黃河水引上旱塬,滋潤良田。

        走進大禹渡灌區,鋪黃綴綠,秋果飄香,一派豐收景象。這里曾經“水從腳下流,干旱讓人愁”,守著黃河水用不上。如今,一渠渠黃河水潤澤黃土地,灌溉面積達54.62萬畝,“旱疙瘩”變成糧倉,芮城縣連續15年獲“全國產糧大縣”稱號。

        水資源短缺一度是芮城農業發展的瓶頸。作為水利部第一批深化農業水價綜合改革推進現代化灌區建設試點,芮城以大禹渡灌區農業水價改革為突破口,建設“設施完善、節水高效、管理科學、生態良好”的現代化灌區,走出一條灌區高質量發展之路。

        這座于1974年竣工的大型灌區,通過新時代探索實踐,煥發新機,為水資源短缺地區破解農業“水瓶頸”提供了借鑒。

        用水之變——

        從井水到黃河水,渠系通到田間,農民用上“放心水”

        收割機駛過“青紗帳”,黃澄澄的玉米穗傾瀉而出,大王鎮觀后村種糧大戶張金滿又迎來了豐收,“小麥和玉米,各澆了兩水,兩季加起來畝產過了2000斤。”

        黃河水澆出高產田。建揚水泵站、鋪設渠道,今年年初,灌區水網延伸到小山村。看著黃河水汩汩暢流入田,張金滿眉頭舒展,“有收無收在于水。澆一遍水頂一遍肥,莊稼躥得有勁頭。”

        澆地省心了。村子地勢高,之前眼巴巴看著黃河流,村里人只能指望3口深井。“井挖到300多米深,水還是不夠用。”張金滿回憶,遇上坑坑洼洼的地塊,水越流越沒勁,澆一畝地少說四五個小時。

        那時候,村里喇叭一通知,張金滿趕緊扛起鋤頭下地,疏通溝渠,平整地塊,有時還得整宿盯著,“就怕澆不透,300多畝地可耽誤不得。”

        用上黃河水,心里托了底。“灌區統一放水,咱按時接水。水量足,流得快,澆一畝地半個多小時,不用操心。算好時間,還能回家睡一覺。”張金滿說。

        黃河水提到山溝溝,水費貴不貴?張金滿算得仔細:“用灌區的水,每小時收40多元,按澆一畝半小時算,只花20多元。井水每小時計費30元,可澆一畝要用四五個小時。算下來,現在能省不少錢。”

        農民得實惠,灌區運行還得有保障,水價咋定?

        大禹渡揚水工程服務中心主任董曾武說,用水總量控制、定額分配到村、核算運行成本、農作物實行分類收費,開展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健全水價形成機制。

        “看家底,灌區有89條干支渠、14座提水站、3922座配套建筑物。工程日常維護保養離不開資金和隊伍。高揚程、高泥沙,每立方米水綜合耗電量0.9至1度。總成本與年均供水量相除,核定運行成本水價為每立方米0.57元。”大禹渡揚水工程服務中心財務科副科長呂紅丹介紹。

        “農業水價的制定,要保護農民種糧積極性。灌區推行分類收費,經濟作物收益相對高,水價計劃3年內逐步達到運行維護成本水平;糧油作物水價按每立方米0.25元收取,差額由政府財政足額撥付。”呂紅丹說。

        水價杠桿撬動節水,告別“大鍋水”,農業節水技術落入田間。

        “澆上黃河水,更要省著用,省水就是省錢。”東壚鄉許坡村種糧大戶胡天妮,今年種了1800多畝地,玉米畝產1500多斤。

        胡天妮記得剛種地時,扛著小水泵到黃河抽水。隨著種地規模變大,水泵個頭也跟著變大,抽水能力從每秒100立方米增加到800立方米。“澆地高峰期,沒日沒夜抽,大水漫灌,幾個小時都澆不透。”他說。

        咋樣節水?胡天妮一直在琢磨。走進玉米地,一根根黑色管道沿著田壟延伸。“用上噴灌設備,水肥一體,精準輸送到根系,用水少、吸收快,算下來每畝能節水三成多。”胡天妮說。

        技術不斷升級。“啥設備能節水,我都愿試一試。”胡天妮如數家珍,“那個大家伙是自走式噴灌機,水霧從10米多長的大鐵臂噴出。地頭安裝了傳感器,溫度濕度定時監測,莊稼渴不渴,數據說了算。按需灌溉,種地更精準,1800多畝地每年‘摳’出10萬多立方米水。”

        節水,從田頭延伸到源頭。“開展渠道襯砌,明渠改暗管,跑冒滴漏少了,輸水效果提高。”董曾武說。目前灌區內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達0.559,畝均灌溉用水量191立方米,比2001年項目實施前節水67立方米。

        農業水價綜合改革是促進灌區良性運行、農業節水的關鍵。山西省水利廳有關負責人表示,鼓勵灌區探索“準許成本+合理收益”水價形成機制,推進灌區供水成本核算,實行分類水價和超定額累進加價,落實好節水獎勵和精準補貼,增強灌區管理能力,不斷提升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水平。

        灌區高質量發展是實現農田水利現代化的首要任務。水利部提出,11個試點灌區和10個試點縣區要抓住農業水價綜合改革“牛鼻子”,逐步形成穩定的灌溉增效、用水付費、精準補貼、節水有利的農業水價政策體系,用2至3年時間,探索出可借鑒、可推廣的典型經驗,加快推進現代化灌區建設。

        機制之變——

        建立用水者協會,一把尺子量到底,農民用上“明白水”

        農業水價綜合改革,牽動灌區管護機制之變。

        小農戶如何對接大灌區?以前,大王鎮金盆村村民張先鋒總為澆地發愁,“地塊散、井水少,一到澆地的節骨眼兒上,大家搶著澆,有時候俺這還沒有澆完,就輪到別人家,只能干著急。地澆不透,水費繳得不甘心。”

        黃河水引到了金盆村,如何讓大伙兒用好水、水費怎么繳,村里進行了探索。

        成立農民用水者協會。灌區按照高低遠近,劃分片區,村里成立用水組,聘用水管員。金盆村村委會副主任楊建波擔任水管員,“微信群里發布澆地信息,大家按需報名,排出時間表,按著順序澆。”

        “就拿這茬秋玉米來說,村里預交部分水費,灌區集中放水半個月。水量足、水頭大,不怕澆不上。”楊建波說。

        水費能按時收齊嗎?“澆地省心又頂事,大家伙愿意繳。”張先鋒笑呵呵地說,“以前澆地總是懸著心,現在黃河水一口氣就流到地頭。今年一畝玉米收了1500來斤,小麥打了1000多斤。”

        先購票、后配水,用多少放多少。“水管員先到灌區工作站繳費開票,工作人員根據水票開閘調度,水管員再組織村民澆地,形成繳費用水閉環。”大禹渡揚水工程服務中心總干工作站有關負責人任璇璇介紹。

        目前,大禹渡灌區農民用水者協會劃分8個用水片區,設立221個用水組,聘用水管員500多人。協會充分調動農民積極性,開展水量分配、水費收繳、管理渠道、化解矛盾等服務工作,灌區水費收繳率達100%。

        過去,計量設備缺失,標準不統一,曾是制約水費收繳的因素之一。大禹渡灌區開展用水計量規范化、精準化、數字化,渠口有了“公平秤”,農民用上“明白水”。

        “水賬清楚了,價格透明,村民心里敞亮。”南磑鎮石門聯村晉家莊組水管員王順順說起變化,“全村1000多畝地,過去靠七八口井,水用多用少沒個準數,澆的是‘馬虎水’。”

        安裝統一制式的量水設施,一把尺子量到底。“斗口是村里和灌區交接水的地方,斗口處配有規范的量水堰,看水位刻度就有對應的水量,心中有數。”王順順說。

        “我們逐步推進數字孿生灌區建設和計量設施標準化改造,打造‘一桿秤’,杜絕‘糊涂賬’。”大禹渡揚水工程服務中心信息科科長閆帥介紹。

        水網連上互聯網。泵機轟鳴,水聲滔滔,在灌區南干渠進水閘,汩汩黃河水流入干渠,豎立一旁的磁致伸縮水位流量計實時記錄。“脈沖電流磁場精準測算,數據傳送終端,工作人員科學調度。”閆帥說。

        “黃河泥沙大、冬天有冰凍,超聲波、雷達等技術的測流誤差大。我們與科技公司合作,多次試驗,攻克難題,實現了技術突破。”閆帥介紹。目前灌區安裝244臺磁致伸縮水位流量計,管水員手機、閘房配水顯示終端、水政監察人員電腦、中心調度監測系統實現數據同步共享。

        末級渠系管護有資金、有隊伍,打通“最后一公里”。

        灌區放水前,王順順仔細巡查,清除雜草淤泥,夯實渠道邊坡。“村里通過一事一議,將水管員工資折算在水費中,小水利有人管,大家伙兒才能長受益。”王順順說。

        “我們明確水費收繳依據,明晰村級水管員聘任條件和職責范圍。田間末級渠系由農民用水者協會管理,干渠以及服務面積超萬畝以上的支渠由灌區負責,分級管護,責任到人,確保各類工程長效運行。”董曾武說。

        建工程與建機制協同推進。水利部提出充分發揮村集體組織、農民用水者協會、農村合作社等積極性,參與灌區建設和管理。目前全國已建成用水合作組織6萬多個,服務灌溉面積近3億畝。

        效益之變——

        糧食豐收有保障,鄉村產業有奔頭,“豐收水”成了“致富水”

        從“百斤田”到“噸糧田”,靠的就是精準用好黃河水。

        西陌鎮朱陽村坐落在半山腰,黃河水從腳底下流過。種植戶劉海江說,“以前種一季麥子,畝產頂多500來斤。換過種子,改過技術,辦法想過不少,可收多收少,老天說了算。”

        泵站接力提水,延伸管道引水,隨著灌區建設不斷完善,朱陽村用上了黃河水。“水是莊稼人的膽,現在一季變兩季,小麥從畝產500多斤增加到1000多斤,接著播一茬玉米,畝產能有1500多斤,算下來每畝糧食增產2000斤左右,增收1000多元。”劉海江說。

        水網連田網,大中型灌區與高標準農田建設統籌推進,“飯碗田”提質量。

        一道道水渠相通,一條條機耕道延伸,一排排防護林挺立。“高標準農田項目落到村里,建好了田間水利設施,黃河水引到哪兒,地就種到哪兒。”古魏鎮新村村黨支部書記郭文彬說,“糧田變良田,每畝糧食產量增加三成以上。”

        先算“糧食賬”。基礎設施改善,供水能力顯著提高,灌區由設計灌溉面積31.35萬畝擴灌至目前的54.62萬畝,建設高標準農田面積29.76萬畝,糧食復播面積由30%提高到95%以上,平均畝產達975公斤。目前大禹渡灌區“十四五”續建配套與現代化改造項目全力推進,今年將改善灌溉面積11.12萬畝,恢復灌溉面積2.23萬畝。

        算算“增收賬”。灌區之變,帶動鄉村產業發展,“土特產”在黃土地上茁壯成長。

        紅彤彤的蘋果掛滿枝頭,南磑鎮周青村村民張建輝在果園里忙著,“今年果子結得多,個頭大,每畝預計能收3萬多斤。”

        旱地種蘋果,水是關鍵。“前段天氣旱,灌區及時放水,果園澆足了兩水,果樹根扎得深,葉長得茂,心里一下子就有底了。這幾年,學新技術、闖市場,好果子賣出好價錢,畝均收入能有五六萬元。”張建輝說。

        一條水渠帶活一個產業。芮城縣全力發展鄉村特色產業,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去年推廣蘋果新優品種1500多畝,香椿、櫻桃、花椒被評為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新認證綠色食品6個。目前灌區農民年人均純收入達11310元。

        再算“生態賬”。黃河水置換地下水,地下水位回升。

        郭文彬說,“改用黃河水后,村里封了13口井,剩余的當作備用水源,地下水能喘口氣。”

        “多用地表水,少用地下水。”山西省水利廳有關負責人說,山西人均水資源占有量381立方米,約為同期全國人均值的1/6。省里全力治理超采區,充分挖掘灌區潛力,置換水源,關閉機井,2022年全省關閉機井461眼,壓減水量3892萬立方米。如今,地表水利用量逐步增加,水源結構明顯改善,地下水超采區水位逐年回升。

        一座座灌區,在保障糧食安全、發展現代農業產業、保護生態環境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水利部農村水利水電司有關負責人表示,水利部將繼續以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等為重點,結合國家骨干網水源工程和輸配水工程,新建一批節水型、生態型灌區,助力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記者手記

        以改革破題,建設現代化灌區

        秋日大地,豐收畫卷鋪展。走在大禹渡灌區,看到的是豐收的糧田,聽到的是農民豐收的笑聲。從當年的平山頭、填溝壑,手提肩扛運土石,到如今以改革破題,完善運行機制,推動節水改造,灌區不斷提質增效,為黃土地源源不斷引來了“幸福水”“振興水”。

        有收無收在于水,灌區是糧食安全的基礎保障。從南到北,灌區澆灌出一個個“糧倉”。在內蒙古河套灌區,黃河水沿著七級灌排體系,滋潤1100多萬畝良田。淠史杭灌區橫跨長江和淮河兩大流域,水系交織,稻浪翻滾。目前全國7300多處大中型灌區,生產糧食約占全國總量的50%,農田畝均單產是全國平均水平的1.5到2倍。

        我國的基本水情是夏汛冬枯、北缺南豐,水資源的時空分布很不均衡。灌區里的水庫、水閘、渠道、泵站等水利設施協同配合,調豐補枯,高效配置水資源,有力推動糧食生產和鄉村特色產業發展,讓“望天田”變成旱澇保收的高標準農田。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累計投入中央資金約1500億元開展灌區建設和改造,建成了相對完善的蓄、引、提、輸、排工程網絡體系,為糧食豐收提供了堅實支撐。

        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始終是建設農業強國的頭等大事。當前,糧食需求剛性增長,端牢飯碗的壓力大,必須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與此同時,作為糧食生產的主戰場,大中型灌區仍存在設施老化、能力下降、用水效率不高等問題。大力推進灌區現代化建設,要堅持問題導向,聚焦關鍵環節,加快補齊農田水利基礎設施短板,提升水資源配置能力,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出更大貢獻。

        推進現代化灌區建設,抓住農業水價綜合改革這一關鍵。大禹渡灌區先行先試,開展水權分配、精準計量、節水獎勵等改革,實現了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灌區持續運行、保護農民種糧積極性等多重目標。試點探索啟示我們,應把灌區運行與推進農業水價綜合改革統籌起來,聚焦關鍵環節,以點代面,拓寬資金籌措渠道,逐步實現灌溉方式高效化、用水計量精準化、灌區管理智能化。

        推進現代化灌區建設,既要打通大動脈,也要暢通微循環。有的探索灌區建設與高標準農田建設有機銜接,統籌資源,協同推進水、田、土、路、林等建設。有的充分調動社會資本、農民用水合作組織的積極性,讓田間小微水利管護有資金、有隊伍、有制度。多措并舉,久久為功,打造從水源到田間、從供水到用水、從取水到排水相協調的工程體系,才能讓廣大農民真正用上用好“豐收水”。

        清水潤田,支撐歲稔年豐。加快推進現代化灌區建設,促進灌區高質量發展,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本報記者 王 浩 劉鑫焱)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丁香六月久久久| 一区二区三区无码视频免费福利| 欧美综合图片一区二区三区| 医生系列小说合集| 野花高清完整在线观看免费8| 国产精品亚韩精品无码a在线| 99re热这里只有精品视频| 小情侣高清国产在线播放| 丰满妇女做a级毛片免费观看| 日韩影院在线观看| 亚洲av永久中文无码精品综合| 欧美熟妇VDEOSLISA18| 伊人热人久久中文字幕| 精品小视频在线| 园田美樱中文字幕在线看一区| 野花香社区在线视频观看播放| 国产成人精品999在线观看| 17女生主动让男生桶自己比| 在线免费中文字幕| a级毛片免费高清视频| 嫩草影院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av无码无卡免费| 日本丶国产丶欧美色综合|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国产精品污| 欧洲动作大片免费在线看| 亚洲日韩乱码中文无码蜜桃| 澡人人澡人澡人人澡天天| 伊人狠狠色丁香综合尤物| 窝窝午夜看片成人精品| 好男人神马视频在线观看| 免费无码专区毛片高潮喷水| 老师好大好爽办公室视频| 国产亚洲美女精品久久久2020| 黑白禁区在线观看免费版 | 熟女性饥渴一区二区三区| 免费日本黄色网址| 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 | 99re66热这里只有精品首页| 天天摸天天摸色综合舒服网| www.噜噜噜| 天天操天天射天天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