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網評論員:消失的KTV和消失的“文化背景”
光明網評論員:如今,KTV的日子不算好過。據愛企查數據,我國經營卡拉OK的近68000家企業里,排在前幾頁的大部分處于注銷或者解散狀態。實際存續營業的只剩下26917家,也就不到總數的一半。而且最近的一年內,新注冊成立的卡拉OK僅僅125家,31個省市只有125家新開的店,顯而易見,KTV根本沒有新鮮“血液”進來。
在媒體報道里,早在好幾年前,曾經作為高端娛樂場所代名詞的KTV,已經漸漸被年輕人嘲諷為“太土了”“中老年人才去”的場所。有開了十多年店的資深KTV老板表示,在2012年之前,經營一家KTV堪稱暴利,只需運營一兩年即可全部回本。但從2015年起,KTV的生意變得寡淡,經營一家KTV往往需要三年才能回本,三年還不能回本的KTV只有“死路一條”。
KTV漸漸消失,甚至都找不到一個明確的原因。所謂社交形態變化、娛樂形式多樣、場地設備老舊之類,都只是一種缺乏量化分析的猜測。一個曾經大火的娛樂形態淡出視野,人們也許找不到具體的原因,但可以從KTV目前仍然存在的受眾——老年人,推斷一些事情。有很多分析都指出,KTV已經主打老年人,甚至開始送糧油雞蛋。那么,老年人為什么喜歡KTV?
事實上,老年人不僅喜歡KTV,還熱衷于組建各種合唱團。選擇這種休閑形態,不只是因為他們有閑,更重要的是他們有一個共同的“文化背景”——數量有限卻盡人皆知的老歌,所有人都可以借由歌唱進入一種共同的記憶情境,而這恰是KTV所期望達到的社交功能。
但對現在的年輕人而言,這樣的文化背景已經消失。在KTV,當代年輕人甚至越來越難找到新近的、有全民傳唱度的流行歌曲。這并非一種錯覺,曾有媒體梳理近些年風靡社交平臺的歌曲,大多通過歌詞重復、使用“萬能和弦”(指“4536251”和“4536”和弦與其變化)、15秒內戳中情緒等等方式,實現了快速傳播。這些歌曲似乎產生于一個批量生產的流水線,但也帶來了一個問題——這一切都是快餐化的、速朽的。
這并非要批評音樂行業的現狀,而是說這種以短視頻、碎片化傳播的音樂形態,也會導致一個問題,即人們的娛樂生活開始“原子化”,很難再建構一個完整的、共享的、持續的“文化背景”。這或許和KTV的衰亡有關。可以想象一下,年輕人進入KTV,唱一首歌卻應者寥寥,這自然無趣。那些速朽的快餐娛樂,它的受眾與情境終究是有限的、短暫的。
這種現象難說好壞,技術進步、平臺演化總會帶來種種令人錯愕的狀況。而且不只KTV,事實上從很多文化現象、社會輿論中,都可以找到一些線索。像此前常被批判的飯圈拉踩,不同群體之間的敵意如此之大,對他人的偶像如此缺乏尊重,也是這種娛樂“原子化”的結果。人們只知道自己所知領域內的偶像,沒有建立起有共情意義的完整圖景——就好像那些老年人,很難想象他們會為了老歌拉踩,而那些音樂作品也是被共同接受的。
這種現象可能也不只存在于娛樂領域,現今的輿論場,不同觀點之間的人對話都很困難,也難見和解的跡象。“原子化”的傳播環境,可能會帶來更豐富、更個人定制的文化生活,也許會讓人更“自信”、更封閉、更容易缺乏共識。而KTV,居然是這種新形勢下的第一個犧牲品,讓人始料未及。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