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贛州市上猶縣秀羅村:油茶果插上科技翅膀
初冬時節,正是油茶收獲的季節。
清晨的第一縷陽光透過樹葉的縫隙,灑在江西省贛州市上猶縣紫陽鄉秀羅村的山地上。村民劉裕石穿行在油茶樹間,忙著采摘一顆顆圓潤的油茶果。
“沒想到,小小油茶果現今成了致富的‘金果果’。原先啊,摘油茶果只是為了榨油給自家吃。”劉裕石說,去年,他家新種的40畝“長林”系列高產油茶獲得豐產,采收了超7000斤油茶果,收入超過3萬元。
位于北緯26度的秀羅村,光照充足、氣候溫和,萬畝油茶山延綿數十里,有著上千年種植、加工油茶的歷史,村內隨處可見的古老油茶樹種,是六個全國推廣的品種之一。漫山油茶樹,鋪就致富路。在政策支持下,秀羅村古老的油茶產業,煥發出新的生機。如今,油茶產業讓秀羅村集體經濟年增收10多萬元,500余戶村民受益。
一直以來,油茶果煉出的茶油,都是當地人的重要食用油之一,油茶種植也頗為興盛。然而,自20世紀90年代起,由于油茶樹齡老化、管護方式落后等問題,秀羅的油茶產業發展曾一度陷入低谷期。
“過去山上的油茶樹,一棵挨著一棵,又高又粗,枝連著枝,葉遮著葉,但產量較低。”劉裕石說,如今,不僅有專門的公司扶持,種植油茶也有了專業幫手,產量大幅提升。
在秀羅村,劉裕石有不少“幫手”。承包了秀羅3000多畝油茶山的江西省金峰生態農林發展有限公司,擁有專業的農技人員、高產油茶品種、現代化油茶加工設備和已建立好的茶油銷售渠道,不時向秀羅村民傳授修剪、施肥、防治病蟲害的技術,把已實地種植過的高產油茶種苗低價賣給村民,并收購茶油、幫助銷售。
“我在公司的種植基地里務工,不僅有4萬元的年收入,還能通過學習施肥、疏枝等先進種植技術,讓自家的20畝油茶林增產。”村民楊蓮香高興地說,她家的油茶山如今增產高達20%,年收入達6萬多元。
依托茶油品牌“阿吉叔”,秀羅茶油也像飛出山溝的“金鳳凰”,頗受市場青睞。
“今后,我們還將運用自己研發的從茶殼和茶粕中提取皂角素的技術,收購村民取了茶籽的茶殼和榨完油的茶粕,把這些余料‘變廢為寶’。”江西省金峰生態農林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吉貴林表示,公司的皂角素生產項目能將提取的皂角素,用于生產藥品、化妝品和洗滌用品,延長油茶產業鏈條、提升產品價值。
今年8月,借助教育部對口支援上猶縣的優勢,在秀羅這個偏遠小山村里正式揭牌的“贛南油茶科技小院”,是劉裕石和其他村民的另一個專業“幫手”。
“來自江西農業大學等高校的科研團隊入駐小院,其中博士生導師8人,實現了人才帶動科技,科技賦能油茶產業。”秀羅村黨支部書記劉智強介紹,科技小院里的專業“幫手”提供的技術指導與科技服務,解決了村里油茶生產中的技術難題,也為油茶產業發展提供了不少策略。
日前,江西農業大學博士生導師、森林培育學科負責人胡東南正帶著團隊成員對油茶樹枝干進行環割。“適當環割枝干,可暫時阻礙有機物質向下輸送,增加傷口上部養分積累,促進花芽分化和提高果實品質。”胡東南說。此外,她還在40畝油茶試驗地里對油茶樹進行施肥,通過改變土壤的酸堿性來保花保果。
“在油茶種植過程中,如何保花保果一直是產業發展的關鍵點。”江西環境工程職業學院實驗林場場長、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宋祥蘭一邊往油茶葉和花朵上噴施植物營養液一邊說,在油茶花芽分化期、花蕾露白期、謝花期、果實膨大期,使用不同礦質營養及植物生長物質,起到壯花保果促生長作用,預計年增產將高達20%。
“嗡嗡嗡……”看著油茶林里漫天飛舞的新育種蜂,贛州市林科所所長、林業高級工程師胡小康笑著說:“這5桶新培育的蜂是專門用來提升油茶授粉率的,可以起到增加油茶產量的效果。”
當科研人員在油茶林里“大顯身手”的時候,江西農業大學碩士生導師、計算機與信息工程學院電子商務教研室主任涂傳清正帶著學生為村里的油茶產品設計廣告語、提供包裝建議,以及策劃油茶制品的發展方向。
“科技小院將持續開展技術指導與服務,把技術科普落到實處,同時充分發揮平臺優勢,通過實地實踐,培育一批懂理論、有經驗的高素質人才,推動上猶油茶產業高質量發展。”科技小院負責人、江西農業大學碩士生導師張文元表示。
一系列的技術指導與應用,提高了油茶產量和銷售量,降低了經營成本,讓油茶產業走上了可持續發展之路,秀羅村油茶產業也從“賣油茶果”轉向“賣產品”“賣品牌”。
“如今,越來越多村民加入油茶種植之中。”劉智強介紹,隨著油茶種植技術提升和銷售渠道拓展,油茶果已成為全村人民的“幸福果”,油茶山也成為群眾發家致富的“金山銀山”。
《光明日報》(2023年11月16日 05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