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7%受訪應屆生希望企業招聘內容盡量客觀具體
當前正值秋招季,清晰地獲知崗位需求,選擇與自身專業能力、職業興趣、個人發展需求契合度高的工作,對提高畢業生就業滿意度十分關鍵,而企業在其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日前,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wenjuan.com),對1334名應屆大學生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崗位工作描述不清楚、薪酬待遇自我拔高、成長晉升“畫大餅”是畢業生求職過程中普遍遇到的問題。94.7%受訪應屆生希望企業盡量客觀具體描述崗位內容。
經常一腔熱情投遞簡歷,卻發現不是自己以為的工作
楊濟遠去年畢業于華南理工大學軟件學院,現在在深圳工作。他感到,企業招聘普遍存在崗位職責描述泛化的問題,“好幾次到了面試環節才知道對方具體的招聘要求。”他還提到,薪資水平和福利經常是最模糊不清的內容,“我現在的崗位,在招聘時寫明的薪資水平,實際要算上加班費、補貼等,而且績效考核要在公司前列才能拿到。福利方面,承諾為應屆畢業生提供一些為期兩年的保障,實際上只有半年。”
他說,有的用人單位不透露招聘各環節的安排,經常搞得他措手不及。“我曾接到一家用人單位通知,去到現場才發現安排的是筆試,很懵,沒有一點準備。也遇到過幾家不提前告知面試形式的,像一對一、一對多、多對多,不同的情況要做的準備不同。”
畢業于中國政法大學的張銘,現在在一家律所做刑辯業務。他提到,很多企業都不交待各環節的時間節點,給大學生帶來很多困擾。“例如在招聘過程中,不告知簡歷接收截止時間、進入下一環節通知時間,學生在一兩周后看到企業的招聘簡章,就會疑惑是否還接收簡歷,也遇到過筆試后苦等一個月沒消息以為沒過,結果又過半個月通知面試。”
大家在求職過程中普遍遇到哪些問題?數據顯示,70.2%的受訪應屆生指出崗位實際工作內容描述不清楚不具體,68.4%的受訪應屆生吐槽薪酬待遇往往含糊其辭,自我拔高,62.7%的受訪應屆生提到成長晉升往往“畫大餅”或夸大實際,37.8%的受訪應屆生指出專業需求不明確降低簡歷投遞效率。
就業指導專家:招聘信息模糊,增加錯配風險
楊濟遠坦言,入職后發現崗位業務與公司招聘時的承諾有出入,這讓他時常產生負面情緒,影響了工作積極性。他表示,畢業時自己曾想著要好好干出一番事業,可入職后崗位的“名不副實”讓他陷入了僵局。
張銘的一個同學畢業后加入了一個“刑事團隊”,但工作后發現刑事案子只占很小比例,主要是民商事案件。“雖然不同領域沒有高低貴賤之分,但在學科分類越來越細化的背景下,大家還是希望找到匹配的工作,尤其是面對人生第一份工作,希望所學能夠為我所用,進一步激發創造力。”
中國政法大學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商學院教授王霆指出,用人單位的招聘信息不清楚、不具體,甚至“畫大餅”,帶來了一系列弊端。“招聘信息模糊,使大學生在求職過程中難以判斷自己是否符合崗位需求,增加了錯配的風險,降低了工作的穩定性,這不利于初入職場大學生職業觀的形成,也提高了企業人力資源管理成本。”
“用人單位的招聘內容客觀具體,是員工與企業實現‘雙向奔赴’的基石”
大四應屆畢業生侯晶晶說,企業客觀具體描述崗位,能夠節省時間和精力,而且能招到認同企業文化的職員。“有次直到面試環節,我才真正了解工作內容,發現并不是自己感興趣的,但在這之前我已經耗費了很多時間和精力準備,做了很多無用功。”
調查中,94.7%的受訪應屆生希望企業招聘過程能盡量客觀具體地描述崗位內容。
交互分析發現,專科應屆畢業生對此態度最為強烈,比例高達97.4%,其次是本科應屆畢業生(95.7%)。男性受訪應屆畢業生中這一比例為96.2%,高于受訪女生(93.5%)。家鄉在一線城市的受訪應屆畢業生比例最高(98.4%),其次是鄉村受訪應屆畢業生(96.8%)。
周晴是北京一所高校的研究生,同時兼任本科生輔導員。“就業季,學生每天要處理的事務很多,一邊找工作還一邊琢磨崗位‘到底適不適合’,不僅降低效率,還影響求職狀態。”她表示,企業只有寫明需要什么樣的人才,學生才能根據要求對號入座,如果招聘需求模糊不清,會非常占用學生的精力、影響求職效果。
王霆表示,“一個好的企業,要在招聘環節就提供清晰的招聘信息,要有完善的招聘流程和人才測評方法,能通過科學有效的選拔,匹配與企業文化合適的大學生。”
他指出,企業一定要盡可能將崗位要求表達清楚。“以薪資待遇為例,這也是比較重要和敏感的一塊,如果招聘過程中企業含糊其辭、刻意拔高,就會導致畢業生對崗位薪酬水平沒有明確的認識,入職后如果低于期望,就可能會降低對企業的忠誠度。”
參與調查的應屆畢業生中,14.3%是專科,75.4%是本科,9.5%是碩士研究生,0.8%是博士研究生。男生占43.8%,女生占56.2%。家鄉在一線城市的占32.8%,二線城市的占38.2%,三四線城市的占21.1%,城鎮或縣城的占5.6%,鄉村的占2.3%。
(應受訪者要求,楊銘、周晴均為化名)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杜園春 實習生 黃子涵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