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用足自主權 推動課程改革更深入
【專家視點】
作者:周詳(中國人民大學評價研究中心研究員,教育學院副教授)
“長短課”“大小課”課程改革悄然流行,各地結合實際積極探索落地方案,形成了一系列創新成果。此類課程改革緣起于全國大課改的時代背景,關注課程的時間、規模等要素,從優化學時、改變學程著手帶動課程改革、開發與創新,目的在于提高學生學習效果和學校的教學效率,本質是學校通過課程自主權的有效實施,來實現課程統一性、規范性和特色性、專業性的結合。
鞏固和擴大“長短課”“大小課”改革成效,關鍵在于落實好學校的主體責任,核心在于用好用足課程自主權。用好用足課程自主權,要在以下幾個方面下功夫:
一是強大的課程管理領導力。“長短課”“大小課”靈活運用排課時間空間,調配和優化教學時長,研制“新課表”,用好“新標準”,深度調集課程內容、教學方式、教師隊伍等資源,需要強大的課程領導力和資源調配能力作為支撐。學校要不斷提升對課程價值的洞察、理解和規劃能力以及對課程建設的影響力,要具備大膽實踐的勇氣、前沿創新的理念,在充分尊重教育規律、服務教育教學目標的基礎上,以戰略引領、科學管理和周到服務為改革做好保障。
二是專業的教師教學自主力。教師是開好“長短課”“大小課”的關鍵力量,也是課程改革的第一責任人。要從教學意識、教學權力、教學能力上全力保障教師的專業發展和專業實踐,為“長短課”“大小課”改革打好實踐基石。首先,要健全教師發展體系,為教師的職業成長和能力提升提供環境與支持,不斷提升教師對教學、學生、學科特色和規律的理解與認識,不斷強化其對教育、教學的熱愛,提升駕馭本學科教學的專業技能。其次,要建立和完善教師自主教學的保障監督機制,在堅持執行國家課程標準的前提下確保教師對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教學評價和教學研究的自主選擇權,從而確保“長短課”“大小課”實施的靈活性和適切性。最后,要塑造良好的“長短課”“大小課”課程改革文化氛圍,暢通家長委員會和專家參與的渠道,積極發展民主參與、協同育人的校園文化。
三是科學的課程規劃設計力。“長短課”“大小課”實施的核心是課程規劃設計的科學性。由于課程內容、時長的調整,課程形態看似紛亂繁雜,但其內在邏輯仍然在于科學精準實施課程,服務于課程目的的有效實現。因此,學校的管理團隊和教師團隊,要打破常規的教學管理方式與方案,努力探索運用動態選課、頻繁走班等課堂新形態,科學規劃課程流程,確保不同形態、不同規模、不同時長的課程能夠并行不悖、有序運行,更好地滿足學生個性化、多樣化需求,更好地確保教師實施課堂教學。同時,還要積極開展基于課時改革的專題研究與培訓,通過跨校教研和學區教研機構開展多樣、深入的教學理論與實踐研究,不斷提升“長短課”“大小課”的開發、設計、規劃、實施能力。
四是有效的數字賦能執行力。教育數字化是新時代教育改革的內生性動力,是用好教學自主權的重要協同工具。要靈活、有效運用數字化工具與技術賦能“長短課”“大小課”的實施,在精準教學、學習行為分析、混合式教學實施、發展性教學評價等方面,為課程實施和課程模塊優化提供數據和信息系統支撐。同時,教師要不斷提升數字化教學素養和能力,將教師的數智素養與“長短課”“大小課”實踐相結合,推動教育教學改革深入開展。
《光明日報》(2023年12月12日 13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