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劇市場:引進作品,更要引進機制
對于喜愛國外音樂劇的觀眾來說,2023年堪稱“大年”,不少優質IP以原版引進或本土化改編的方式來到中國。享譽全球的經典音樂劇《劇院魅影》中文版巡演風生水起,英文原版音樂劇《〈劇院魅影〉續作:真愛永恒》復排版全球首演落地上海,首輪開票48小時即告售罄。改編自作家列夫·托爾斯泰同名巨制的音樂劇《安娜·卡列尼娜》俄語巡演版即將登上北京天橋藝術中心的舞臺。
早些年,音樂劇業界提出原版引進、中文版改編、本土原創“三步走”模式,各類作品在中國音樂劇市場上美美與共。從長遠看,需要引進或移植的對象不應局限于國外知名作品,還應包含成熟的制作機制和完善的創作生態,以便更好助力本土原創作品蓬勃發展。
鍛煉隊伍 培養觀眾
從知名編劇、學者沈承宙于1980年發表文章《從do-re-mi談起——美國音樂劇淺介》,到國外音樂劇巨制《悲慘世界》2002年在上海演出,音樂劇這種融合了音樂、戲劇、舞蹈等多種元素,工業化、草根化并重的藝術形式,逐漸被中國觀眾接受和喜愛,包括《貓》《劇院魅影》《獅子王》等知名作品在內的眾多國外原版音樂劇都曾來中國演出并打動不少觀眾。2011年,中國第一部全版權復制的本土化音樂劇《媽媽咪呀!》問世,其在當年引發的關注、斬獲的票房皆堪稱現象級。隨后幾年,《Q大道》《危險游戲》等國外知名音樂劇也都有了中文版。
優秀的國外原版作品擁有地道的音樂劇形制、風格,且常有名家名團“背書”,其市場號召力不容小覷,此類作品的引進對于音樂劇在國內的推廣普及和觀眾觀演習慣的培養發揮著重要作用。在劇評人軒然看來,相較于原版引進,制作國外作品的中文版對于行業發展而言有著更加內在、深遠的影響:一部成熟、完整并具備較高知名度與市場認可度的作品,能夠以上手相對容易、成本相對較低、風險相對可控的方式,鍛煉培養本土音樂劇創作、制作人才,豐厚的人才儲備對于創作原創作品、推動中國音樂劇事業發展的意義不言而喻。
實際上,中國音樂劇的發展并未全然按照“三步走”模式依次進行,原創的步子其實比國外作品本土化更早邁出。2007年,由李盾擔任制作人,吉勒·馬嗚擔任總導演,三寶、關山聯合創作的原創音樂劇《蝶》在北京首演,以中國審美格調和音樂風格講述梁祝故事。這一匯聚了豪華創作陣容、演員登臺前經歷了一年多“魔鬼訓練”的作品在中國音樂劇發展史上留下濃重的一筆,但可惜的是,該作品并未在票房上取得顯著成功。可見,創作者的才華與熱忱固然非常重要,但一套可靠的機制、一個理想的生態或許更能為中國音樂劇發展提供結構性保障。
優化機制 孕育生態
憑借現有人才儲備和創作生產模式,打造幾部大型、超大型國產音樂劇作品并不是難事。問題在于,不可能每部作品都以“集中資源辦大事”的方式創作,高效且常態化的生產機制對于長期穩定輸出優質內容而言至關重要。
音樂劇具有工業化程度高、敘事整合化程度高的特點,因而在創作模式上,藝術家、團隊長期合作、配合默契、形成合力,更利于提高智力與資金的投入產出比。倘若創作者總是臨時搭班子搞命題作文,甚至創作期間都無法保證長期共同工作,只是按先后流程干自己的活兒,各個環節溝通不充分,就難以創作出高品質的作品。此外,作品走向市場后的收入分配機制也對上游創作有著重要影響。北京舞蹈學院教授、音樂劇導演黃凱在參加某音樂劇論壇時表示,美國百老匯的幾乎所有創作者,包括既往演出版本的演員都能隨著劇目不斷上演而持續獲得收入,這種激勵方式有利于涵養創作者的精品意識與長線思維,從而激發創作活力。
音樂劇生產、推廣的結構性保障不僅在于優化單部作品的創作機制,而且在于圍繞音樂劇演出,培育、完善相關業態,形成與現代都市生活方式和審美方式相契合的音樂劇生態系統。從英國倫敦西區、美國百老匯到韓國首爾大學路,世界知名的音樂劇殿堂通常聚集著大批以中小型劇院、劇場為主的演藝場所,并以此為中心聚攏起公共交通設施、藝術培訓機構、餐廳、咖啡廳、商場乃至賓館酒店等。這些中小型演藝場所為創作者及其作品提供了廣闊的表現、試錯、成長空間,為觀眾提供了以較低成本欣賞音樂劇的機會。豐富的周邊業態在為觀演過程創造交通、餐飲等方面便利的同時,更有力推動音樂劇融入城市空間和人們的文娛生活,成為城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龐大而穩定的消費市場能夠不斷吸引投資者的目光,為創作演出提供資金支持,從而形成從生產到消費的閉環。
正如作曲家三寶所說,音樂劇的發展不能依靠明星,而是要依靠作品和觀演習慣。以音樂劇演出為核心的生態系統,有利于出人出戲、培養知音,音樂劇與相關業態深度互動、互相成就,則在更廣闊的層面上顯示出藝術的魅力與力量,顯示出藝術參與構建城市文化、助力美好生活的豐富可能性。(本報記者 羅 群)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