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邊的紅樹林之夢
光明日報記者 顏維琦
“紅樹林是什么樣子的?”“紅樹林對環境有什么用?”“為什么要引種紅樹林?”……12月17日,在上海陸緣最東南的南匯嘴觀海公園里,復旦紅樹林科普驛站迎來又一批市民游客。
小小的紅樹林科普驛站啟用不過一周,但紅樹林背后的那個夢卻已種下了15年。驛站里的一幅幅畫面向人們講述著紅樹林來到上海的“坎坷”歷程。
引種紅樹林,許上海一個美麗海濱,是時代楷模、最美奮斗者、復旦大學教授鐘揚生前的心愿。更準確地說,紅樹林來到上海,是來自他的一個“奇思妙想”——隨著全球氣候變暖,許多植物也會伴著溫度的上升而出現北移。鐘揚隨即想到,生長在南方的紅樹是不是也可以在上海生長。
紅樹是能在海水里生長的木本植物,但生長速度緩慢,要50年才能成林。紅樹林被譽為“海岸衛士”,具有防風消浪、促淤保灘、固岸護堤的作用,紅樹扎根的灘涂能夠形成特殊的生態系統,養活各色底棲動物。在此之前,紅樹在我國存活的最北城市是浙江省溫州市,要讓紅樹生長在上海,沒人敢想。
2008年,鐘揚啟動紅樹北移項目,將秋茄和桐花樹引種到上海,在臨港南匯嘴的海堤內側進行試種。2011年,秋茄、桐花樹正常開花結果。2013年,桐花樹第一代種苗繁殖。2015年,桐花樹二代、秋茄一代繁殖……2016年,由于引種基地的用途改變,紅樹林不得不搬遷,只剩為數不多的種苗被臨時保留下來。
2017年9月,鐘揚在出差途中遭遇車禍不幸逝世。
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黨委書記陳浩明告訴記者,鐘揚離去后,紅樹林引種工作一度陷入低谷。2018年5月,在浦東南匯新城鎮政府、港城集團的支持下,占地50畝的紅樹林育苗基地落戶臨港新城。
紅樹林基地終于重新開張!這一次,規模更大,品種更多。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師南蓬等鐘揚團隊成員對紅樹林進行了系統引種。如今,復旦臨港紅樹基地已被浦東新區納入濕地公園規劃,在海堤外建設科研苗圃也已申報立項,基地持續開展紅樹植物耐寒品種的馴化篩選,取得階段性成果。
今年暑假,復旦大學“走進紅樹林”行走實踐課程開課。復旦大學教務處副處長徐珂介紹,課程接續鐘揚不畏艱辛、逐夢創新的精神,將服務實踐與科研創新融入課程內容,支持生態學創新型人才培養,首期反響良好。學生們表現出令人欣喜的創造力,復旦紅樹林科普驛站中部分展板和手繪畫冊就是選修課程的學生作品。大學生與高中生合作完成探究型小課題,也成為探索基礎教育與大學“貫通式”培養拔尖創新型人才的新途徑。
12月9日,復旦紅樹林科普驛站正式啟用,成為紅樹林引育保護的特色品牌活動,在促進學生勞動實踐、面向公眾開展科普教育等方面發揮作用。
“這里是游客的心靈驛站,也是復旦大學‘強國之路’思政大課的實踐基地。”復旦大學黨委副書記尹冬梅說,鐘揚已經離開的六年多來,學校持續宣傳鐘揚先進事跡,校園里涌現了一批“鐘揚式”好黨員、好老師、好團隊。
鐘揚曾說,“不是杰出者才做夢,而是善夢者才杰出”。關于紅樹林之夢,他這樣寫道:“我的愿望是,50年甚至100年以后,上海的海灘也能長滿繁盛的紅樹,人們提起上海的時候,會毫不吝嗇地稱其為‘美麗的海濱城市’。雖然我不一定能看到這一幕,但上海的紅樹林將造福子子孫孫,成為巨大的寶藏。這是我們獻給未來上海的禮物。”
《光明日報》(2023年12月25日 09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