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國家一起前行丨“解鎖”和美鄉村
我與國家一起前行,把目光投向廣袤鄉村。2023年,綠水青山成色更足,鄉村振興展現新氣象。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建設“和美鄉村”的目標,從此前的“生態宜居 美麗鄉村”升格為“宜居宜業 和美鄉村”,中國的鄉村應該在哪里升級蛻變?需要每一個具體的村莊尋找最為適合自己的答案。2023年底,記者來到了浙江省德清縣,這里正在解鎖著不一樣的詩畫田園。
這個冬季,江南水鄉德清蠡山村,吸引著不斷到訪的游客。
民宿管家正忙著接待客人乘船入住。
2023年,26歲的黑龍江姑娘柴秀紅作出了一個重要決定:辭掉在杭州星級酒店的工作,來到蠡山村當民宿管家,同時也成了這里的新村民。
“蠡山沄居”民宿管家 柴秀紅:選擇了來這邊,然后就是選擇一個慢生活和一個深文化的地方。因為我本身也是一個很喜歡中式文化和中式美學的那種人。
喜歡,讓不止一個像柴秀紅這樣的年輕人,在2023年選擇就職蠡山村。他們給這個小山村帶來了新鮮的理念和創業方式:比如給游客定制專屬的鄉村游路線、設計一頓儀式感滿滿的傳統中餐或者拍一套美美的漢服照。
河南游客魏琰笑:可以讓第一次來的游客就能夠一站式到底沉浸式的一個體驗,我們會更希望去一些比較安靜的大自然,那農村的話其實就是一個比較合適的地方。
浙江德清:保護為先 擘畫宜居宜業山水田園
“景中有可居住的村、村中有可就業的景”。此前,有山有水的蠡山村就一直在嘗試發展旅游經濟,村委曾收到過不下百份的合作意向,而他們最終的選擇標準是:在宜居和宜業的兼容中解鎖鄉村的和美。從規劃建設到運營管理,力求每個環節都最大限度保護村莊原有水系生態和文化古跡,同時改善村民的生活環境。最終,“蠡山沄居”項目在村里落地,用 “范蠡西施”典故、古橋古跡等傳統文化,打開“鄉村+民宿”的新模式,同時參與到村莊的保護中去。
“蠡山沄居”創始人 唐仲磊:我做這個項目的是為了把中國傳統文化保留在當地。既把古建筑跟旅游,包括一些住宿這塊結合在了一起,也希望給當地帶來新鮮的理念。
新鮮的理念,切實的改變。這里一年四季向村民免費開放,茶余飯后村民都可自由進出、散步游玩。宜居,也要宜業。土地租賃模式,為當地村民每年增加超百萬的租金收入,很多村民還多了一份家門口的工作機會。鄉村創客中心里,村民們手工制作的精美漢服供不應求;村民范壽山在退休前開公交,如今在家門口的湖里開起了船。
范師傅說,村里像他這個年紀的老人,大多都身體硬朗,不少村民都在這個民宿上班,有做船夫的,有打掃衛生的,有燒飯做菜的,一日三餐包吃,每月還賺3000多元。
立足資源稟賦,做好山水文章,是蠡山村解鎖和美鄉村的方式。
而在2公里外的城北村,轉變思路,打開想象,廢棄礦坑也可以變成寶藏營地。
2023年的冬至這天,全國各地素不相識的人來到這片“看得見稻田的礦坑營地”,一起生火、包餃子。
浙江德清:轉變思路 廢棄礦坑變寶藏營地
這里原本既沒有稻田也沒有營地,只是一座廢棄多年的礦坑。政府帶著村民復墾,讓一千多畝的礦坑地種上了水稻、飄起稻花香,然而還有幾百畝不具備復墾條件的礦坑一直裸露著,直到幾個創業年輕人和村里一拍即合,在礦坑上改造和美鄉村的行動開始了。打造酷炫的“礦坑露營地”,融入露營咖啡、圍爐煮茶、傳統文化課等文旅消費熱點,從“初級農產品產銷”到“農文旅融合發展”,曾經寸草不生的礦坑變成了村里的風景線和搖錢樹。
這個項目為當地村民帶來了150多個就業崗位。24歲的咖啡師陳尊康,就是在這里開啟了不一樣的人生體驗。在他看來,在家門口做好一杯咖啡,服務南來北往的顧客,生活也可以很充實。
用“鄉村+”打開中國鄉村振興萬千氣象
鄉村+露營,鄉村+民宿,鄉村+生態,鄉村+文化。當你用不同的關鍵詞“解鎖”和美鄉村,會發現還有一種可能:鄉村+數字。在德清縣,通過“數字鄉村一張圖”實時大屏,城北村的垃圾桶能智能感應垃圾分類情況;曲溪村的漁民打開手機就能看魚池的溶氧量、pH值、水溫;蠡山村實現了全村水系24小時云眼監測,污染或是違規捕魚,都能第一時間發現。家家戶戶門口的二維碼,掃一掃就能看到公共信息、享受便民服務,還能掛號,而不久后,老人健康監測也將全覆蓋。新的一年,更“聰明”的鄉村治理和服務,將觸達生活的各個角落,新老村民也對和美鄉村有了更深的理解,更多的期待。
“蠡山沄居”創始人 唐仲磊:每當我勞累下班之后回到家里面吃完晚飯,走出家門,那就是一個很好的風景畫面,一個很和美的畫卷。
“稻頌乾元”礦坑營地創始人 謝遜:和美鄉村它是一個載體。鄉村有鄉村的一種鄉愁或者情懷在里面。它也很適合現在的年輕人投身到鄉村里面,找到一些歸屬感,通過付出去找到自己的人生意義跟價值。
此心安處是吾鄉
很多中國人的骨子里都有一份鄉土情結。75年前新中國剛成立的時候,10個中國人里有9個人是農民。今天的廣大農村地區,依然是近5億農民常住的家園。農村美不美,農民生活好不好,直接影響著中國式現代化的成色和質量。建設宜居宜業的和美鄉村,既要有田園風光的外在美,也要有幸福生活的內在美。既要留住鄉風鄉韻鄉愁,也要讓廣大農民群眾就地過上現代文明生活,實現由表及里、內外兼修、形神兼備的鄉村大美。這樣的鄉村,發展機遇天地廣闊,自然能吸引人;這樣的鄉村,田園宜居環境優美,也就能留住人。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積極財政政策加力提效 促經濟保民生
- 北京市海淀區推行“大家商量著辦”議事協商機制 助力社區改造提升
- 北京大運河博物館正式向公眾開放
- 通州區玉橋街道:孵化人才打造經驗 書記“領跑計劃”再出發
- 邀大學生一起干事創業 豐臺區新村街道啟動“育鷹行動”
- 豐臺區看丹街道:強黨建謀共商 提服務促共治
- 石景山廣寧街道早餐車上新 打造社區15分鐘生活圈
- 全部導航時政國際時評理論文化科技教育經濟生活法治專題ENGLISH時政國際時評理論文化科技教育正在閱讀:2023年民航共完成旅客運輸量6.2億人次首頁>生活頻道行>正文2023年民航共完成旅客運輸量6.2億人次
- 豐臺火車站交通樞紐實現主體完工
- 家門口的“寶藏”社區醫院讓居民有“醫”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