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種子破土而出、向陽生長
多地中小學把美育融入教育教學活動全過程各環節——
美的種子破土而出、向陽生長
編者按
美育是審美教育、情操教育、心靈教育,也是豐富想象力和培養創新意識的教育。日前,教育部印發通知,要求全面實施學校美育浸潤行動,包括實施美育教學改革深化行動、教師美育素養提升行動、藝術實踐活動普及行動等。通過持續努力,推動形成全覆蓋、多樣化、高質量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學校美育體系。
讓我們走進六地中小學美育課堂,共同感受美的魅力。
【一線講述】
一筆一畫 用心書寫美
講述人:浙江省杭州市臨平區臨平第一小學校長 龔國建
臨平第一小學創辦于1908年,是一所百年老校。作為“全國書法教育實驗學校”“浙江省書法教育實驗基地”“浙江省首批書畫藝術特色學校”,學校始終堅持“為每一個孩子創造美好的未來,讓每一個孩子留下幸福的童年回憶”的辦學理念,充分發揮書畫的育人作用,創建以美育人的筑夢空間。
在我們學校,每一面墻都會“說話”,墻上的每一幅作品背后都有故事。校園設有“曲水流觴”“楷書碑廊”“水墨書香”等書畫環境,每學期都組織學生進行墻面作品更換。學校還建有小浪花藝術館,展示往屆學生留下的眾多書畫、雕塑作品,為孩子們的童年留下五彩斑斕的紀念。
在一次書法教學中,教師梁錦波以“善”字為切入點,引導學生共同呈現“百善圖”。師生還就“百善孝為先”進行探討交流,讓傳統美德通過書寫的形式在孩子們心中扎根。
少年兒童美育的場所不應局限于學校,更應延伸到家庭和社會。孩子們將書法作品帶回家,也把翰墨文化帶到父母身邊,他們和長輩聊書法、話文化、同書寫,這種美育的互動讓孩子們收獲了更多美好。
學校每年都舉行面向社會的項目化主題展、現場書法賽等大型活動。雄強古樸的篆書、方圓渾厚的隸書、穩健疏朗的楷書、古意盎然的行草……一筆一畫間,千古名篇在孩子們筆下“流淌”,其中的智慧不斷滋養孩子們乘風破浪、勇毅向前。
田野采風,體驗美的樂趣
講述人:江蘇省南京市棲霞區八卦洲中心小學教師 朱琍琍
初識農民畫,孩子們很興奮。采挖野菜、河塘嬉戲、田間拾穗,這些五彩斑斕的畫面,讓農村娃娃找到了熟悉的感覺。孩子們一改平時作畫的畏難情緒,學習勁頭十足。這也讓我找到了更加貼近農村孩子的美育內容。
很快,我在學校成立了農民畫社團,孩子們爭相報名。每周三和周五下午,成為大家最喜歡的“藝術時光”。為了進一步學習,我和美術組的老師來到南京市六合區冶山街道著名的農民畫之鄉,拜訪農民畫家丁廣華。丁老師一語點醒了我,他說:“畫好農民畫,你得先了解農村生活呀。”
于是,我帶著孩子們去田野采風。在“游水鄉”中,孩子們捕捉桃紅柳綠的自然之美;在“訪民間”中,孩子們體會新農村建設的發展之美;在“憶流年”中,孩子們體驗四時耕作的勤勞之美;在“頌家風”中,孩子們領悟忠孝仁義的傳承之美。可以說,農民畫為農村孩子打開了一扇認知的大門,也讓他們對家鄉多了一份眷念和熱愛,對傳統文化多了一份理解和認同。現在,孩子們成了農民畫的“小粉絲”“代言人”,為宣傳家鄉不遺余力。
我相信,“你若盛開,清風自來”。在美育的百花園里,每一朵小花都將綻放最美的姿態。
非遺美育,愛上傳統文化
講述人:湖北省武漢市育才怡康小學校長 吳亞玲
2008年,我成為育才怡康小學的校長。我發現,中小學教育中對荊楚文化的傳承存在很多不足。就拿江漢平原皮影戲來說,如此兼具趣味性與觀賞性的藝術形式被人們逐漸遺忘,學生們對漢劇、武漢杖頭木偶更是知之甚少。“要讓非遺文化活起來,走進校園、走進孩子們的世界”,成為我和同事們努力的方向。
于是,我前往湖北潛江,幾次登門拜訪,請來了非遺傳承人,在校園里上演了一場場江漢平原皮影大戲;還把老師送去非遺基地,從大師教老師,到老師學成歸來教學生,年復一年地播撒了成千上萬顆火種。
如今,校園里與皮影戲、漢劇、木偶戲三大非遺項目相關的學生社團很受歡迎,活動內容也豐富多樣,僅皮影戲一項,就包括皮影制作、配音、編劇、表演等。在皮影人物的一顰一笑間,孩子們的藝術興趣得到激發,審美能力得到提升。
學校還以信息技術賦能非遺課程,用智能化手段開展美育浸潤行動。學校建設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云端數字資源庫和互動體驗場館,讓孩子們更好地探索美、感受美、享受美。
用好“活教材”,美育之花灼灼開
講述人:湖南省長沙市雅禮實驗田漢學校黨總支書記、校長 馬明
我們學校坐落于長沙縣果園鎮,這里是我國近代戲劇的奠基人、國歌詞作者田漢出生的地方。這些年,我們充分挖掘田漢故里、潯龍河畔的鄉土資源,開發美育課程,用好美育“活教材”。
每個學年,新生的開學第一課活動都會在田漢文化園開展。在這里,孩子們可以聽到具有震撼力的國歌演奏,觀賞田漢最經典的戲劇作品,沉浸式體驗中國近現代戲劇的無窮魅力。
一開始,我們沒有戲劇教師,就把當地專業的戲劇大師請進學校。例如,我們聘請張帆兼任戲劇教師。在他的指導下,學生在課堂上進行劇本分析、角色塑造、臺詞表達。“以前只有在過節時才能看到家鄉人唱湘劇、聽花鼓戲。”八年級學生談思宇每當看到湘劇,都會被深深吸引,“接觸戲劇后,讓我更加了解傳統文化,從心底感到驕傲和自豪。”
學校還和長沙縣戲劇曲藝家協會成為結對共建單位,定期開展戲劇教學活動;和湖南省兒童藝術劇院、湖南省少年兒童圖書館、長沙縣田漢文化園創新性開展“館團融合”“景團合一”的合作模式,聯合打造文旅小劇場,共同推出一系列精品文旅演藝和研學課程,將美育深植于地方特色文化的沃土之中,也融入每個孩子的心靈中。
此外,學校地處潯龍河畔,兩岸綠樹成蔭,四季花香四溢——這里是開展美育的天然課堂。學生們可以近距離觀察花草樹木,充分感受田園風光,在這個天然的課堂里,完成從欣賞美、感受美到傳播美、創造美的升華。
現如今,越來越多鄉村學校把美育課程開到田間地頭,把課堂安放在富饒大地,讓學生們在感悟自然、體悟文化中成長。
開掘“源頭活水”,經典誦讀潤心田
講述人:寧夏銀川市湖畔中學校長 李紅華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每天上午大課間體育鍛煉后,孩子們在操場整齊列隊、大聲喊誦,美的種子在這瑯瑯讀書聲中孕育、發芽。
喊誦是我校美育教學的特色項目。我們把中華古典詩詞、紅色歷史故事等制作成喊誦手冊。課間活動中、放學回家路上,學生們你一首、他一段,在誦讀經典中,感受語言美、人文美。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就是滋養美育的“源頭活水”。學校開設社團活動之初,我們就嘗試增加“花兒”、秦腔等傳統民歌和戲曲課程。一開始,老師心里也沒底,事實卻帶給我們很大驚喜。社團老師告訴我,第一次教學生唱傳統民歌,孩子們毫不扭捏地開嗓,還有板有眼地吊起了嗓子,滿臉的自信。
記得一次校園喊誦,正趕上誦讀毛主席的詩詞,孩子們的聲音鏗鏘有力,例行檢查的老師也不自覺地跟著誦讀。當時,一個念頭在我腦海中閃現:這首詩就是毛主席在紅軍長征翻越六盤山時創作的,為什么不帶著學生實地感受詩詞的魅力呢?
于是,2023年秋季學期,我們從銀川出發一路向南到達六盤山下。登頂的過程中,有人提議,“崇山峻嶺,松濤陣陣,不如對首詩”“藍天白云,紅旗漫卷,回去作幅畫吧”。返校后,有人執筆寫感悟,有人創作山水畫,還有人發動社團伙伴創排話劇,把長征的故事搬到舞臺上。
以美引善、以美導真、以美怡情,離不開美育教師無形的引導和影響。為提高教師的美育素養,學校專門開設“第二課堂”,鼓勵教師根據興趣愛好,選修合唱、書法等,并開展階段性才藝測評。在濃厚的文化藝術氛圍浸潤下,教師綜合素養不斷提升,帶動整個校園形成充滿活力的育人氛圍。
下一步,我們還會對接藝術場館,豐富美育內容,鼓勵學生在藝術體驗中探究美好、增強自信。
傳承正聲雅音,讓音樂與時代同頻共振
講述人:重慶南開中學高級教師、南開國樂團指揮 錢靜
“紅巖上紅梅開,千里冰霜腳下踩……”重慶南開中學校友閻肅創作的這首《紅梅贊》,可謂家喻戶曉,它的旋律陪伴著我成長。2021年,在學校支持下,我們南開國樂團約請重慶青年作曲家段婧根據歌曲《紅梅贊》,創編了琵琶竹笛雙協奏曲《憶紅梅》。樂團隨即展開排練。
這一段的拉弓很長,需要注意手腕的絕對穩定;彈撥聲部這段快板很難,需要加強……在排練過程中,兩位主奏者始終不在狀態。為此,我們專門組織了一場《紅巖》主題講解會,同學們把知曉的紅巖故事分享出來,共同體會革命志士堅定的信仰。在一次次排練中,大家變得更加成熟,合作互助也不斷強化。最終,一首《憶紅梅》摘得重慶市學生藝術展演一等獎。
南開國樂團成立于1999年,前身是1942年重慶南開中學建校后成立的“正聲國樂社”,是重慶市第一支中學生民族管弦樂團。多年來,學校植根于民族文化的美育傳統,將校歌中的“以鑄以陶,文質彬彬”作為美育理念的基礎,開展選曲、鑒賞、演奏、創作、體驗等樂教實踐,讓學生走進民族音樂旋律之中,感受音樂的力量。每周一和周五下午,在學校津南村1號,一個古雅的獨立四合院里,同學們都會認真地排練。我們陸續邀請藝術家走進南開,讓師生近距離地欣賞不同的藝術。
看著孩子們不斷從樂團出發,邁上一個個不同的人生舞臺,我感到特別欣慰。讓青春的音符在追求美的征途上匯聚成時代強音,我們一直在路上。
(項目團隊:光明日報記者 張勝、陸健、蘇雁、王建宏、張銳、龍軍、禹愛華、張文攀、閆磊、張國圣、李宏 光明日報通訊員 劉欣然、李杰)
《光明日報》(2024年01月17日 07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