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活高校智力資源 豐富歷史文化滋養
【專家點評】
作者:劉禮堂(武漢大學長江文明考古研究院院長、教授)
溯歷史的源頭才能理解現實的世界,循文化的根基才能辨識當今的中國。高校博物館最初是為了服務學校教學和科研而設立的。隨著博物館事業不斷繁榮發展,高校博物館已成為向公眾普及科學知識和進行對外交流的重要平臺。近日,許多高校博物館面向公眾開放,原本“深藏閨中”的歷史文物、傳世技藝、研究成果成為人人觸手可及的公共資源,既盤活了高校豐富的智力資源和青春力量,又提升了博物館的策展能力和研究質量。高校博物館已經成為傳承中華文化、講好中國故事的重要場域。
面對近年來不斷升溫的“博物館熱”,讓公眾更好讀懂文物背后的歷史淵源和文化故事,對高校博物館來說,需要在以下三個方面下足功夫:
第一,既要用好基本陳列,又要辦好臨時展覽,將高校博物館打造成師生和公眾增進地域文化認知、感知中華文明魅力的重要窗口。一方面,應努力展示博物館所在的地域文化,把地域文化與中華主流文化的關系闡釋清楚。另一方面,應把策展能力作為博物館的核心競爭力,打造更多原創展覽品牌,讓廣大師生和社會公眾感知中華文明的綿延不絕和燦爛輝煌。
第二,既要盤活高校智力資源,為各類策展活動提供充足支撐;又要激活高校青春力量,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傳薪播火。讓高校博物館里的藏品文物“活”起來、“動”起來,推動社會公眾更好地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斷培育和創造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高校博物館肩負的時代使命。近年來,各大高校博物館組織校內師生組建志愿者講解團隊,提供專業細致的科普服務,讓青春力量與傳統文化更好地碰撞,既把愛國主義的種子厚植于廣大青年學子心田,又把文物背后的故事告訴人們,激發游覽者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第三,既要積極主動應用最新數字信息技術,通過將靜態展示和動態呈現相結合的方式,增強互動性和體驗感;又要加強文創產品研究開發,讓更多人能把博物館“帶回家”。具體而言,一方面要做好場館育人、展覽育人工作。相關院校博物館可聯合開展考古專題講座、文物文獻資料學術研討會、文物保護修復項目等學術活動,提供高質量專業化的學術服務。另一方面要堅持向線上拓展、向云端延伸、向觀眾靠近,在云端激發中華文化的生機與活力。高校博物館當前推出的文創產品普遍比較單一,可強化創意設計,推出具有學校風韻和特色的文創產品,讓文創產品走入更多年輕人的視野和生活,讓其背后的故事得以傳承發揚。
項目團隊:光明日報記者 張勝、任爽、張士英、王建宏、張銳、馮家照、高建進 光明日報通訊員 蘆猛、王梓楠、劉欣然
《光明日報》(2024年01月26日 07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