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白沙黎族自治縣青松鄉擁處村:生態助力生活美
【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中國式現代化·走進鄉村看振興】
光明日報記者 王曉櫻 王軒堯
清晨七點半,海南省白沙縣青松鄉擁處村52歲的村民王亞青來到橡膠林。頭頂,橡膠樹高大挺拔,色彩鮮艷;腳下,虎奶菇破土而出,一壟壟看著就讓人滿心歡喜;眼前,一簇簇益智長勢喜人,有的已開出了白色小花。“這會兒主要過來澆水,下午還要來一趟,春節期間每天如此。”王亞青喜滋滋地說。
群山環繞的擁處村地處海南生態核心區,坐落在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霸王嶺片區的山腳下,是一個典型的黎族村落。“這里離縣城50多公里,山路十八彎,常年霧氣繚繞,曾經是一個深度貧困村,窮得叮當響,2014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僅4500多元。”擁處村駐村第一書記王巍介紹,“如今,這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變化始于2015年,當年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開始選派第一書記到擁處村駐村開展幫扶。“作為海南島第一大河——南渡江的發源地和國寶海南長臂猿的主要棲息地,生態是這里最大的優勢。我和前幾任同事都在探索開發多元、穩定的綠色致富新路徑,讓守著綠水青山的村民收獲‘金山銀山’。”王巍說,根據擁處村自身資源優勢,科學院提出了“橡膠保收,山蘭增收,益智創收”的發展思路。
在中國熱科院專家的帶領下,村民在橡膠成林間種植藥材益智,采用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管護膠園,在陡峭坡地耕種山蘭旱稻,培育益智種苗。“黎族同胞有種植山蘭稻的傳統,但產量很低。前幾年的駐村書記從熱科院種庫中選取引種‘黑山蘭糯’品種,在當地山蘭稻種中選育優質種子,破解了低產難題。”王巍介紹。
如今,山蘭稻不僅畝產翻番,且稻谷香氣更濃、淀粉更少。大家驚喜地看到,價格一漲再漲,一斤能賣到20元左右。傳承千年的黎族古老旱稻品種,如今煥發新機,助推擁處村村集體經濟達到200萬元。
每年金秋時節,成片的山蘭稻田就像金黃色的油布,鋪就于擁處村的綠水青山間,吸引不少游客前來觀景體驗。
白沙縣因勢利導,每年都在擁處村舉行“啦奧門”(吃山蘭新米、慶豐收)雨林山蘭文化節。節日期間,黎族村民們身著節日的盛裝進行傳統文化活動,并以稻田為舞臺、以天地為幕布表演節目。很多慕名而來的游客參與其中,近距離體驗黎族農耕文化,觀美景、品美食,與村民們共慶豐收。
村民們普通的收獲場景、日常的勞作場面,成為與游客互動共享的生動情景。
擁處村村民吳玉平感慨,沒想到在家門口就可以吃上旅游飯!“很多游客來我們村吃山蘭米,喝山蘭酒,嘗農家菜,跟我們一起跳竹竿舞。每年舉辦山蘭文化節的時候,自家釀制的山蘭酒都會成為搶手貨,供不應求。”
近年來,擁處村又探索在益智旁邊種虎奶菇的“雙套種”模式。村民符召沖將自家一片橡膠地租給企業,獲得租金收入的同時,他一邊管理自家橡膠,一邊管理益智和虎奶菇,獲得工資收入。“割膠之余順便就可以打理好益智和虎奶菇,13畝多橡膠地租出去,一年收入8700塊錢,加上管理益智和虎奶菇的工資收入,日子比以前好過多了!”他說。
現在擁處村實現了春采益智果、夏種山蘭稻、秋季種菌菇、冬季大豐收的鄉村振興新氣象。
在擁處村的非遺鄉村振興工坊里,黎族傳統泥片制陶技藝縣級非遺傳承人、黎族姑娘王柳娟正在耐心地教學。“雕刻的時候要很細心,每一個圖案都均衡地配對,才顯得這個表面美觀……”王柳娟嫻熟地在泥坯上進行示范。她說,最近幾乎每天都有學徒在這里學習黎陶技藝,大多是來自周邊村莊的婦女。
黎陶制作技藝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最古老的制陶方法之一。制出的陶器外觀粗獷古樸,根據實際用途尺寸不一,是過去家庭婦女業余制作和使用的家庭實用器具,深受當地人喜愛。
王柳娟很欣慰,因為現在黎陶工坊有6人長期穩定務工,另外還有60名技藝精湛的“黎陶匠人”居家創作增加收入。2023年,已經有45名婦女群眾跟著學習制陶技藝,營收超過120萬元。
“擁處村現在是好山好水好生活,農民產業致富路子越走越寬。隨著村民日子火起來,非遺也‘活’起來了。”王巍說,“大家有信心,把這片山水守護好,把日子過得更富裕。”
《光明日報》(2024年02月21日 05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