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群服務中心筑同心聚民心暖人心 “紅色家園”建在黨員群眾心坎上
這里是服務黨員學習教育的“大課堂”,是滿足企業員工需求的“白領驛站”,是為民辦實事的“議事廳”……在北京,黨員群眾需要什么,黨群服務中心就提供什么,一座座“紅色家園”建在商務樓宇、胡同深處、村間街巷,更建在黨員群眾心坎上,成為首都基層黨建和基層治理的堅強實體支撐。
強化政治引領 紅色陣地筑同心
走進中關村科技園區石景山園黨群服務中心,一堂別開生面的黨課正在“智慧黨建”活動室里進行。
戴上VR眼鏡,黨員們瞬間置身于嘉興南湖紅船之上,中國共產黨揚帆起航的那段歷史“撲面而來”。
這是園區黨群服務中心探索的數字化黨課新模式。除了上黨課,黨員群眾還能通過VR在線參觀博物館、黨史館等綜合黨員活動陣地及愛國主義教育平臺,在“沉浸+互動”的學習體驗中接受黨性教育熏陶。
創新學習形式,黨群服務中心的紅色課堂“走新”又“走心”。城市副中心黨群服務中心集中展示城市副中心規劃建設新成果,并與城市綠心森林公園、大運河森林公園聯動,讓市民全方位了解城市副中心發展變化。昌平區天南街道黨群服務中心通過初心喚醒、重溫黨史、黨建引領、黨性提升等,為流動黨員提供場景式黨性體驗。懷柔區黨群服務中心創新搭建展覽演示、模擬培訓、督導紀實三大功能區,為基層黨支部提供直觀的學習服務平臺。
紅色陣地筑同心。全市各級黨群服務中心不斷擦亮黨建服務的“金字招牌”,為區域內黨組織和黨員開展“三會一課”、黨組織和黨員“雙報到”、主題黨日活動、組織關系接轉、黨員教育管理、黨員志愿服務等提供服務,吸引越來越多黨員群眾前來打卡學習。
助力基層治理 共建共治聚民心
在房山區拱辰街道伊林郡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微心愿”收集箱成了居民口中“神奇的地方”。
“把希望社區改善的問題寫好投進信箱,只要合情合理,用不了多久就能看到變化。”居民王大爺指著社區2號院地下車庫里的充電樁說,過去這里沒有預留插口,居民“許愿”后問題當天就得到了解決。
“微心愿”托起服務群眾“大民生”。以居民的“微心愿”為“訴源”,每周在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召開的“圓夢工作會”上,居委會、物管會、物業公司和居民代表們“頭腦風暴”共建共治,合力為居民辦實事、解難題。
心愿“如愿”,居民參與社區治理更加“心甘情愿”。突出公共空間作用,本市各級黨群服務中心已經成為黨領導基層治理的堅強陣地。
門頭溝區潭柘寺鎮黨群服務中心整合資源搭建“紅色聯盟”議事會,有效解決了排水溝改造、房屋漏雨等民生問題60余件。延慶區香水園街道黨群服務中心有序組織127個駐地單位黨組織和5397名在職黨員常態化開展志愿服務,充實社區治理力量。大興區觀音寺街道黨群服務中心聯合創建“一鍵通”平臺,為轄區老人提供緊急救助等4類貼心服務,累計服務超2萬人次。密云區鼓樓街道黨群服務中心提供一站式社保、計生、民政等服務,累計接待居民萬余人次。
面向“兩新”組織 個性服務暖人心
剛過去的中秋節,來自河北的快遞小哥小馬在豐臺區盈坤世紀、金偉凱黨群服務中心工作人員的張羅下,和轄區同行小伙伴們聚在一起做月餅、玩游戲,過了個熱鬧的團圓節。
度過別樣中秋的,不止小馬。市委組織部發起的“黨群陣地@共享家團圓”活動,吸引了超過百萬人次參與,讓許多異鄉人在黨群服務中心這個“紅色家園”里擁有“別樣團圓”。
暖心服務不僅在年節,更在平時。
本市依托快遞外賣人員、業務相對聚集區域的115個黨群服務中心,打造新就業群體綜合性服務平臺,形成了陣地有體系、服務有溫度、治理有路徑、信息化有效運用的“三有一化”工作特色,推動快遞外賣小哥融入城市基層治理格局。西城區月壇街道恒華七月黨群服務中心聯動轄區26個社區、28家商戶資源,掛牌設立“月壇小哥E站”,推出避暑取暖、平價理發、打折就餐等27項服務。今年春節期間,東城區東四街道快遞小哥自發組織捐款,同黨群服務中心工作人員一起走訪慰問困難家庭、老人,用實際行動反哺社區。
面向“兩新”組織企業員工多元需求,黨群服務中心推出了越來越多個性化服務。
在CBD黨群服務中心,“幀心減壓坊”“午間‘驛’小時”“周末親子坊”“緣定CBD”等特色品牌越擦越亮,線上線下開展的活動,吸引超百萬人次都市白領參加。海淀區在各街鎮黨群服務中心同步建設人才會客廳,培育人才服務專員,為人才靈活辦公、創新路演、服務對接等提供全方位服務。經開區黨群服務中心則通過“網格化高效服務”“書記接待日”“亦企開放日”等,實現政企溝通零距離、企業辦事零障礙、為企服務零投訴。
強化黨群服務中心建設,是基層黨組織發揮政治功能和組織功能、增強群眾組織力和社會號召力的重要途徑。據介紹,全市共有405個黨群服務中心,覆蓋全市的一張黨群服務網逐漸拉開、越織越密。
市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表示,將進一步優化以黨群服務中心為基本陣地的綜合服務設施布局,加強體系功能建設,將黨群服務中心打造成為黨組織服務黨員群眾的綜合體,讓越來越多市民群眾感覺到黨始終在身邊。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