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陽區醫護人員堅守抗疫一線
這里是集中隔離人員的“家”,“家”里有醫生、護士、保潔人員、負責運送物資的工作人員等等,“家”雖小,但所有“家庭成員”齊心協力,共同抗疫。在朝陽區,各大醫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醫護人員24小時堅守在抗疫一線,面對繁忙的工作,他們流過眼淚,但在工作面前,他們永遠都展現著最堅毅的笑容。
“定心丸”
最強醫護團隊進駐集中隔離點
“我們被稱為‘白衣天使’,我們不上誰上?”這是北京市第一中西醫結合醫院的護士長田洪燕總說的一句話。疫情發生以來,田洪燕和眾多醫護人員一樣義無反顧地奔赴抗疫一線。在本輪疫情中,田洪燕是一家集中隔離點紅區護理負責人,為入住人員測核酸、測體溫、關注健康情況……田洪燕和同事們的工作繁忙、緊張。
這次支援抗疫一線,北京市第一中西醫結合醫院派出最強醫護團隊,覆蓋呼吸科、兒科、內科、外科、骨科、心血管內科、神經內科……都是精英醫護人員。田洪燕說:“很多同事之前都在集中醫學觀察點工作過,非常有經驗。”正因為如此,當團隊抵達觀察點后第一時間便有條不紊地開展工作。
最強醫護團隊的到來,也給集中隔離人員帶去了“定心丸”,兒童、孕婦和有基礎疾病的老年人都是醫護人員重點關注的人群。田洪燕回憶說,前幾天,駐地有一位老年人在轉運過程中突發癲癇,“我們的內科大夫發現后迅速‘沖’了過去緊急救治,終于讓老人轉危為安。還有一次,有一位隔離人員血壓突然升到180,并且疑似有腦梗風險,因此我們將病人緊急轉運。
在隔離點,這種緊急的情況難免會發生,我們就一個原則:保障觀察人員的安全和健康永遠放在第一位。”
“寬心丸”
醫護人員也兼職心理疏導師
在集中隔離點,醫護人員還是觀察人員的心理疏導師。朝陽區三間房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副主任戴志國笑著告訴記者,有一次,一位隔離人員及其家屬打來的電話幾乎橫跨了一整夜。
“給我打電話的是一位20歲的大學生,他和奶奶在一起集中隔離。因為身體原因,大學生需要轉運。”戴志國回憶說,孩子特別孝順,言語中能聽出對奶奶的各種不放心,“我寬慰孩子,讓他一定要放松一些,否則奶奶心里也不踏實,也不利于他自己的身體恢復。”這邊兒戴志國剛剛放下這位大學生的電話,那邊兒大學生的姑姑電話也過來了,“孩子姑姑也不放心親人,所以我又給他姑姑做工作。”經過連夜的電話溝通,大學生和他的親人們終于把懸著的心放了下來,舉著手機幾乎打了一宿電話的戴志國這才發現這一晚上幾乎沒怎么合眼,“這種辛苦不算什么,能夠解開大家心里的焦慮我特別高興。”戴志國說。
這樣的“心理熱線”戴志國和同事們接了不少,在這個臨時的“小家”里,醫護人員不僅僅關注著隔離人員的身體健康,也時刻關照著大家的情緒。
有時同一時間入住集中隔離點的人員較多,如何讓大家快速入住、盡早休息也是保障團隊面臨的問題。朝陽區六里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院長助理靳微說:“為了盡快給大家辦理好入住手續,接到入住人員名單后,醫療組和數據組的同事要提前研判信息,著重關注有慢性病和禁忌癥的入住人員。”信息全部梳理完畢后,保障團隊靜待入住人員的到來,“正因為我們提前做好充足的準備,大家抵達隔離點后能夠快速進入房間,既能讓大家休息好,也能避免交叉感染。”
“強心丸”
不怕苦不怕累面臨困難不退縮
在隔離人員面前,醫護人員展現的是最堅毅的信念,他們要用自己的力量帶動大家共同抗疫。但是在隔離點的醫護人員休息區里,不少人都默默地流過眼淚。
田洪燕說:“這次到隔離點支援的同事很多人家里有困難,但是聽到醫院的召集令,沒人猶豫過,第一時間報名。我有位同事,丈夫在外地支援,家里只剩小孩子和老人。每次和家里人視頻,我同事都要流眼淚。”盡管如此,當面對隔離人員時,醫護人員都會擦干眼淚,把最好的精神狀態、最燦爛的笑容帶給大家。
田洪燕是家里的“主心骨”,她離家到隔離點支援后,最令她揪心的是孩子突發疾病。聽到孩子生病的那一刻,田洪燕緊繃的神經頓時要崩潰了,她趕緊拜托同事給家里送去藥品。終于,田洪燕聽到了孩子平安的信息,那一刻她流淚了。“我們不怕苦不怕累,我們都能挺住。但我們最怕接到家里的電話。”田洪燕說,盡管面臨困難,同事們都沒有退縮,“大家稱呼我們‘白衣天使’,這個時候我們更不能辜負這個稱號,在抗疫的關鍵時刻,我們一定會堅守在一線。”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