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江:探索“四好農村路”建設模式 走出赫哲族振興特色之路
央廣網佳木斯12月29日消息(記者馬俊瑋 通訊員孫婧 紀世強)黑龍江省佳木斯同江市位于黑龍江省東北部,地處松花江與黑龍江交匯處南岸,是我國人口較少民族赫哲族的發祥地和主要聚居區,赫哲族人口1500人,占全國赫哲族總人數的1/3,主要居住在街津口、八岔兩個赫哲族鄉,是赫哲族傳統文化保留、積淀和傳承最完整的地區,是民俗、口岸等多元文化匯聚融合的邊境旅游城市。先后被評為“第六次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示范區”、“黑龍江省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示范市”等榮譽稱號。今年,被評為全國“四好農村路”示范縣。
“以路為引” 做優交通路網支撐保障文章
堅持以規劃為引領,高位謀劃、超前布局、集成推進,加快構建功能完備、暢通便捷的交通路網格局。在系統謀劃上想在前、做在前,綜合前瞻城市發展、口岸開放、產業建構,精心編制《同江市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十四五”綜合交通運輸發展規劃》,超前謀劃儲備國省干道5條128公里、鐵路線路8條97公里、農村公路51條348公里,做到以項目接政策、等資金、促落地。
在資金保障上強供給、保支撐,堅持政策爭取、財政自籌協同發力,在黑龍江省廳大力支持和傾心指導下,先后爭取政策資金5.65億元、債券資金3973萬元。在財力緊張情況下,投入本級資金2.89億元,每年專項列支520萬元,統籌用于項目建設和維修養護。
在工程建設上嚴標準、求實效,堅持服務大局、服務發展、服務群眾“三導向”,堅持規劃設計、招標投標、施工標準“三統一”,堅持過程管控、驗收達標、資金結算“三嚴格”,確保工程建設梯次推進、程序規范、有力有序。
“以路為線” 做實產業結構優化布局文章
同江市始終堅持以導向,注重政策聯動、融合發展,將“四好農村路”建設同“鄉村振興”戰略、“美麗鄉村建設”、“鞏固脫貧攻堅成果”串聯結合、一體推進。
2017年投資225.5萬元,建設富華至富光四級公路3.046公里,使臨江鎮富光萬宇商砼產業地與同撫公路連接;2020年投資11690萬元,建設四級公路35.4公里,三級黑色路面公路31公里,實現高標準農田產業示范區與國省干線公路有效連接;建設通往同江市重點園區項目—安格斯肉牛園區產業路,真正把散落在同江大地上的美麗鄉村、產業項目串聯起來,成為一條“發展黃金帶”。
多年來通過逐步加強對民族特色鄉鎮農村公路的建設與精細化養護,實現了具有產業基地的民族自然村與市區之間的鄉村級公路的安全暢通。交通的便利為民族特色產業—魚皮畫作坊、山貨加工點、玫瑰種植園、葡萄采摘園、釀酒廠、中草藥種植園、農家山莊等提供了暢達的銷售經營環境,促進了鄉村振興與產業結構改革發展,讓那些深藏大山的物產,淳樸鄉情成了金山銀山的現實依托。聚焦“交通+口岸”,圍繞中俄同江鐵路大橋后方通道建設,重點實施國道同哈公路哈魚島至新富村段改擴建工程,推動橋頭園區資源集結、要素集聚、產業集成。聚焦“交通+農業”,圍繞“四好農村路”建設,實施路網聯通工程,提質改造農村公路,助力溫室草莓、寒地櫻桃和“庭院經濟”等20余個鄉村產業品牌塑造、產銷對接,推動鄉村振興發展。聚焦“交通+科技”,圍繞寒地凍土試驗,加強與部、省交通科研部門合作,建設高緯度凍土區長期性能野外觀測研究基地。聚焦“交通+產業”,注重在招商引資上出實招,招引企業投資3000萬元建成環保地標漆廠項目,推進三江口等3個汽車營地和街津口旅游碼頭建設,助力市級產業鏈條延伸、系統高效發展。
“以路為景” 做深赫哲民俗旅游發展文章
同江市始終堅持修一條路、造一片景、富一方百姓,2021年以來同江市政府積極開展“四好農村路”建設,著力打通赫哲族鄉經濟發展快車道。堅持以道路便捷暢通助力旅游產業發展,先后投資3650萬元改擴建街津口至同撫縣級公路13.4公里;投資448.6萬元,建設連接街津口德勒訖旅游度假區的街勤公路至衛豐四級農村公路5.925公里,打通了赫哲族民族風俗旅游之路。投資4.25億元,建成148.1公里的醉美龍江331邊防路;投資1.15億元,啟動建設了醉美龍江331邊防路景區連接線3條40.1公里,同步推進了投資2555萬元的三江口汽車營地和投資1021萬元的街津口汽車營地,切實將同江市中華文化園、俄羅斯風情園等45處景觀景點串聯成線,創新推出了以風情體驗、生態康養、輕旅慢游為主題主線的6條精品旅游線路,構建形成了“三區兩帶”全域旅游格局,帶動同江市旅游綜合收入增長8.2%。
以文化為核心,重點打造民俗體驗游。將中華文化園、勝利公園、知青園、關東大院、赫哲族博物館等6個景區景點串聯成線,打造“研學鑒史”之旅。整合聯通街津口赫哲民族文化村、壁畫小鎮、赫哲魚展館、釣魚臺4個景區景點,打造“探秘赫哲”之旅。依托總書記視察契機,整合八岔伊瑪堪傳習所、赫哲族漁獵文化館、烏日貢廣場、天賜湖、二道江赫哲部落5個景區景點,打造“足跡探源”之旅。
以口岸為依托,重點打造異域風情游。依托百年口岸文化,貫穿俄羅斯風情園、拉哈蘇蘇海關舊址、哈魚島國門等景區,打造“異域風情”之旅。結合界江優勢,引資購置“莫日根”和“伊爾嘎”2艘觀光旅游船,聯通“橫江口-三江口-哈魚島-街津口”界江景觀帶,打造“界江風光”之旅。
以冰雪為脈絡,重點打造休閑度假游。依托北國邊陲冬季冰雪資源優勢,開通了赫鄉冬釣、雪地轉轉圈、雪地摩托等7個項目,聯通橫江口、沿江公園、三江口生態旅游區等7個景區景點,打造“燃情冰雪”之旅。
在養護管理上提檔升級,通過精細化養護,使通向民族特色景區的農村公路風景一路向美,賞心悅目,與旅游特色產業相得益彰,吸引了大批游客。同時,按照將同江市民族特色旅游文化產業打通串聯的總體規劃思路,以赫哲民族文化底蘊濃厚的赫鄉5個村為中心、以具備旅游基礎具備發展潛力的21個村為環線、以農村公路為紐帶,設計打造“一軸四環”旅游品牌,著力形成以路美村、路景交融、產業融合、協調發展的“四好農村路”,打造了赫哲族文化旅游精品。
“以路為媒” 做精赫源文化民族團結文章
多年以前“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通鄉環境阻礙了赫哲族文化與其他民族文化的溝通交流。同江市政府在赫哲族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上先行先試、持續發力,并以“四好農村路”建設為抓手,著力建設暢安舒美的路域通行環境,切實為赫哲族鄉每年吸納大量外界游客提供了基礎保障,也讓原本閉塞的赫哲族文化能夠“走出來”。
2021年八岔、街津口2個赫哲族鄉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實現2.07萬元和2.2萬元,比2015年分別增長35.4%和36.7%。同江市本著產業就是核心基礎的理念,注冊八岔村“赫鄉田源”農產品地理標識,成功創建街津口赫哲族鄉省級中醫藥特色小鎮,大力發展大球蓋菇、
玫瑰、葡萄、鮮食玉米、中草藥等特色種植業,帶動群眾人均年增收2000元以上。大力發展特色養殖產業,引導赫哲族群眾組建養殖合作6家社,培育發展鯉魚、鰲花、螃蟹、野豬等養殖產業,實現年產值近200萬元。街津口鄉漁業村被評為“國家級最美漁村”和“中國漁文化第一村”。
同江市本著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文化理念,深挖赫哲族民俗資源,《八岔村志》被列為文化部首批中國名村志,編排和演出《赫哲婚禮》等民族歌舞,伊瑪堪歌舞劇《拉哈蘇蘇》進京展演。完善了依瑪堪傳習所教學設施,編撰出版了《赫哲族文化發展概覽》、《赫哲族風物》等文化書籍,創辦了“赫金虐”和“赫哲姑娘”魚皮手工藝合作社,培訓工藝匠人52名;建成了赫哲族文化中心,豐富完善了赫哲族博物館館藏,被國家民委批準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八岔村與北京果園村等5個名村結成友好村,在與俄羅斯那乃族建立友好關系基礎上,又與緬甸、泰國等國村社建立聯系,促進了赫哲族文化國際傳播。同江市本著以文化促進步的團結理念,著力打造了四通八達的路域環境,為舉辦“中俄邊境文化季”、“烏日貢”、“呼日堪”、“冬捕”等民族節慶活動、促進各民族群眾深入交流搭建了平臺。
以創建促團結,以創建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為引領,開展了“民族團結鄰里節”、“赫漢手拉手、民族心連心”等聯誼活動,營造起民族一家親的濃厚氛圍。以共建促團結,深入推進“軍警地”共建共育,在赫哲族鄉開展了“愛民固邊”、“同心筑堡壘”等聯誼共建活動,與邊防部隊、派出所合力推進精準扶貧、管邊護邊等工作,切實帶動黨干群、各民族、軍警民“三融合”,有效促進了邊境民族地區和諧穩定發展。同江市豐富的資源優勢和獨特的民族文化將借助“四好農村路”建設的東風蓬勃發展,“四好農村路”也必將成為服務經濟發展、提升出行品質、助力鄉村振興、促進民族融合的堅強基石。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