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山大姐”助山區婦女憑巧手就業
在北京城區和北部山區之間,連綿群山隔開了都市的繁華。對山里人而言,就業一直是個老大難問題。
懷柔北部的寶山鎮,去年辦起了幫山里人就業的“寶山大姐”就業服務平臺,企業來山區招工,山區婦女靠一雙巧手就業。平臺成立一年來,“寶山大姐”已幫助30多名婦女走上了工作崗位。
大山里有條隱形流水線
大大的木桌上,布藝花朵、小夾子等被分類碼好。在花朵背面點幾滴膠水,將發卡輕輕壓上等待凝固,一個精美的發卡就做成了。
記者來到位于下坊村的“寶山大姐”線下就業服務站——北京巧媳婦手工藝品專業合作社時,幾位婦女正圍坐桌前趕工。小院里,五花八門的手工藝品被分批制成,將銷售到浙江、山東等地,甚至遠銷海外。
“我們團隊有50多人呢,這批發卡大概有2萬件,一個禮拜就能做完。”65歲的村民曹殿芝說。
這里,藏著一條“隱形流水線”。幾萬、十幾萬件的訂單來了,根據訂單,合作社采購物料,分發給大家,大家按組分工協作,成品由合作社統一收回。
“山區婦女手都挺巧的,手工藝品合作社成立后,不少人主動表示想參與。我找專業師傅給大家培訓。你看她們勾邊、編織,又麻利又專業。”巧媳婦手工藝品專業合作社社長鄭秋伶說。
山區婦女就業有著落
別看現在這些山區婦女成了遠近聞名的“寶山大姐”,可之前,她們卻不知道如何利用這雙巧手找工作。
早在2011年年底,寶山鎮鄭柵子村人鄭秋伶回鄉創業,握著手工藝品訂單,沒人能做。于是她開始一戶戶敲門,請會手藝活的街坊鄰里幫忙。沒想到大家一呼百應,小小的工作室也逐漸壯大。
“剛入行時手法生疏,一個月能有七八百元收入。現在輕車熟路,一個月能有2000多元收入呢。”曹殿芝說。她現在還能帶徒弟,為新加入的婦女們講課授藝。
“2022年,我們新建了大廠房,懷柔城區也開了門店。現在手工藝品不愁銷路,山里特色農產品也多了銷售渠道。”鄭秋伶說。
曾經只有5個人的合作社,如今人數已達到500多人,成員覆蓋懷柔區所有鄉鎮街道,技術還輸出到內蒙古、青海等地。
合作社帶來的不僅是一份工作,也讓婦女們的自我價值得以實現。鄭秋伶還記得一名社員拿到第一筆600多元手工費時的激動,“她說,得趕緊趕集去,給家里買肉,再給孩子買點兒玩具。一次賺這么多錢,還是頭一回!”
“寶山大姐”搭起就業直通車
“2020年,鎮領導班子在各村走訪調研時,發現仍有不少婦女賦閑在家。”寶山鎮副鎮長鐘雨辛告訴記者,針對她們的摸底、調研隨即展開。“這一摸底發現,有就業意愿的人可真不少!”
2022年3月,寶山鎮政府搭建起了黨建品牌——“寶山大姐”就業服務平臺,建立就業資源數據庫和就業服務平臺、就業技能培訓平臺、微信服務平臺,在促進農村賦閑婦女就業增收的同時,進一步挖掘“寶山大姐”黨建引領作用,實現志愿服務、技能培訓和基層社會治理等多種功能。
“作為‘寶山大姐’平臺就業的主力軍,我利用合作社的資源幫著大家介紹工作,還跟著鎮里相關負責人到城區招商、找路子。別看山區婦女都在家,大家不僅愿學、肯學,而且有韌勁兒。”鄭秋伶說。
“寶山大姐”線下就業服務站成了“有訂單、有用工、有收入”的穩定用工就業點位。線上則依托“寶山大姐”微信群、新上線的“寶山大姐公益就業服務”便民小程序,在“人找活”和“活找人”之間擦出了火花。
一年來,這一公益就業服務項目累計為450人次提供臨時用工服務,依托線下服務站點帶動30余人穩定就業,依托公益性崗位累計安置283人穩定就業。
“接下來,我們鎮政府準備組建團隊,到產業發達地區去做推廣,為山區婦女靈活就業創造更多機會。”鐘雨辛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