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蒙協作交出亮眼成績單
原標題:實施協作項目1662個,消費幫扶連續實現歷史性突破
京蒙協作交出亮眼成績單
鄉村振興的新征程上,京蒙協作曬出一份驕人的“成績單”:落實協作資金39.12億元,實施協作項目1662個,幫助農村牧區勞動力14.58萬人次實現就業,協助打造114個鄉村振興示范村,京蒙消費幫扶連續兩年實現歷史性突破。
助力內蒙古31個國貧旗縣摘帽后,北京市第六批東西部協作內蒙古掛職干部團隊接過“接力棒”,統籌做好京蒙協作工作,推動京蒙協作向更廣領域、更深層次、更高質量發展,各項工作取得了新成效。
無限“風光”送綠電進京
京蒙協作下,“風光無限”一詞有了新的內涵。隨著京能、京東方等一批北京能源企業紛紛落地,內蒙古的風能、太陽能轉化為“綠電”,不但保護了“綠水青山”,還為當地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
烏蘭察布市地處內蒙古中部,可開發利用風能資源面積約2萬平方公里,年日照時數超過3100小時,是內蒙古建設千萬千瓦新能源外送基地和“綠電進京”的優選地區之一。依托京蒙協作機制,京能集團在烏蘭察布投資建設了150萬千瓦“風光火儲氫一體化”大型風電光伏基地項目,創新推動傳統煤電與新能源一體化協調發展,“用烏蘭察布的風,點亮了首都的燈”。
項目建成后,每年可生產綠電約36.28億千瓦時,節約標煤約125.57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304.69萬噸,減少二氧化硫排放約2.21萬噸,減少氮氧化物排放約3.32萬噸。同時,該項目還將帶動相關產業發展,讓當地群眾享受到生態和產業的雙重紅利。
在蘇尼特右旗,來自北京經開區的京東方新能源光伏產業項目通過“光伏+儲能+綜合治沙+養殖”的模式,將“板上發電、板下種植、治沙改土、水資源綜合利用”的目標變為現實。2022年12月,該項目實現全容量并網發電,實現當年開工、當年竣工、當年并網發電,成功走出一條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
“經開區科技和智力資源豐富,而蘇尼特右旗則‘風光無限’。只要統籌好京蒙兩地的優勢資源,就能實現‘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北本炻毟刹俊⑻K尼特右旗副旗長隋國勇介紹,蘇尼特右旗由于地處荒漠半荒漠草原,脆弱的生態環境長期制約著當地經濟社會發展。該項目建成后,預計年均生產綠電3.4億千瓦時,年均營業收入近1億元,不但為當地經濟發展打造了新的增長極,也讓全旗群眾享受到產業振興帶來的持續效益。
打造114個鄉村振興示范村
鄉村是否振興,不但要看產業是否興旺,還要求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兩年來,京蒙協作累計落實資金39.12億元,實施協作項目1662個,引導落地和新增投資企業211家,共建園區59個,援建幫扶車間138個,幫助農村牧區勞動力14.58萬人次實現就業,有效改善和提升了脫貧地區的產業基礎、鄉村面貌和社會事業發展水平。
在太仆寺旗的偏遠牧區,“吃水難”曾經困擾著當地農牧民。由于地下水水質差、重金屬超標,飲水問題給當地農牧民的生活帶來很大困擾。隨著京蒙協作的不斷深入,來自北京的凈水新技術在太仆寺旗落地,在人口比較集中的嘎查村建設小型集中凈水站,在偏遠分散的農牧民家庭中安裝小型家用凈水設備,讓群眾喝上了放心水。
“農牧民喝上安全的水,消除了因水而帶來的健康風險,促進了農牧區的穩定和繁榮?!北本炻毟刹俊⑻退缕旄逼扉L馬瑞滿介紹,凈水產業不僅解決了當地群眾的飲水安全問題,還帶動了當地高新技術產業發展。
在北京市第六批東西部協作內蒙古掛職干部團隊的推動下,京蒙協作投入資金4.93億元,近2000名專技人才傾情付出,協助受幫扶地區打造了114個鄉村振興示范村。
科爾沁右翼前旗科爾沁鎮平安村,過去沒有24小時自來水,也沒有專門的排污管道,居住環境較差。在京蒙協作機制支持下,平安村以生活污水處理、供水改造為突破口,引進海淀區城鄉一體化管理理念,采取物業化全程管理的模式,全力推進人居環境治理,打造鄉村振興樣板村?;A設施改善了,平安村建起了水源景觀帶,家家門前都種上了蘋果樹,村容村貌煥然一新,還發展起了鄉村旅游。
兩年來,北京掛職干部團隊因地制宜將北京鄉村振興示范村的好經驗、好模式、好做法推廣到內蒙古,一大批鄉村振興樣板紛紛涌現:在商都縣,當地投入京蒙協作資金500萬元在董家村建設人畜分離養殖科技園項目,增加了農戶收入,實現了生態與養殖協調發展;科左后旗針對黃牛粗放型養殖現狀,借鑒朝陽區環境整治精細化管理工作經驗,實施“牛出院、樹進院”工程,營造良好生活環境;在鄂倫春自治旗多布庫爾獵民村,掛職團隊為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出謀劃策,助力提升當地基本公共服務水平,使村民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北京的優質醫療、教育資源……
充實“錢袋子”豐富“菜籃子”
鄉村振興,百業興旺。近年來,在京蒙消費幫扶的推介下,蘇尼特羊肉、科爾沁牛肉、扎賚特大米、敖漢小米以及呼倫貝爾的林下產品等內蒙古優質農特產品端上了北京人的餐桌,一大批內蒙古特色的區域品牌在北京叫響。
在北京消費幫扶雙創中心的京蒙消費幫扶展廳,來自內蒙古的數百種農特產品琳瑯滿目。展廳內還設立了直播間,由各盟市輪流進行網絡直播,對當地特色農畜產品進行推介。消費幫扶中涌現出的“爆款”,反過來推動產業格局優化,讓群眾能夠增產增收、優種優收。
在北京,內蒙古的藜麥備受歡迎。北京掛職干部安源良通過深入調研,將藜麥全產業鏈項目引入翁牛特旗,讓藜麥產業成為當地的一張名片,直接帶動當地263名脫貧戶增收,他也因此被當地群眾親切地稱為“藜麥旗長”。
巴林左旗的自然條件特別適合白糯玉米生長。2022年,在京蒙協作資金的支持下,當地建設了鮮食玉米冷凍庫和精深加工生產線,從根本上提高了生產加工水平,擴大了市場份額。在北京掛職團隊的對接下,巴林左旗在京東平臺開通了線上縣域特產館,進一步拓寬了當地優質農特產品的銷路。
消費幫扶一頭連著內蒙古脫貧旗縣群眾的“錢袋子”,一頭連著北京市民的“菜籃子”。越來越多的內蒙古優質農特產品端上餐桌,拉近了北京市民與對口協作地區的心理距離。2021年,北京掛職團隊助力內蒙古優質農特產品進京銷售首次突破百億大關,2022年這一數字更是達到了161億元,連續兩年實現歷史性突破。京蒙消費幫扶案例還被國家發展改革委評選為“2022年全國消費幫扶助力鄉村振興優秀典型案例”。
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一批批掛職干部再接再厲,接續奮斗,推動京蒙協作不斷走向深入。“從北京來到內蒙古,靠的是初心使命,為的是責任擔當。兩年來,我們用心、用力、用情助力自治區高質量發展,不斷譜寫京蒙協作新篇章?!北本┦械诹鷸|西部協作內蒙古掛職干部團隊臨時黨委書記、領隊鄭宇如是總結。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