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數字經濟建設全球領先 新一代信息技術專利數量居全球首位
昨天(6日),“北京社科”智庫2023系列藍皮書、集刊、論叢發布等15項成果集中發布,全面呈現出本市經濟、社會、公共服務等領域的發展現狀。
數字經濟成為關鍵動能
《北京經濟發展報告(2022-2023)》分析本市經濟發展的整體形勢認為,本市的經濟增長速度已由高速轉為中高速,產業結構和需求結構均有調整,科技創新成為引領高質量發展的第一動力。經該報告構建的模型測算,北京經濟運行的穩定性高、韌性強,經濟將強力復蘇,預計未來1至2年將保持3%至5%的穩定增長。
其中,數字經濟已成為支撐北京經濟增長的關鍵動能。2022年,北京市數字經濟實現增加值17330.2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41.6%;規上數字經濟核心產業企業8307家,營業收入達4.6萬億元,同比增長2.8%。
放眼全球,北京在全球數字經濟標桿城市建設中處于第一梯隊。報告構建了全球數字經濟標桿城市指數,并對全球29個樣本城市進行測算,結果顯示,舊金山與北京以突出優勢位居前兩位,洛杉磯、上海、紐約和深圳位于第二梯隊。而在6個分指數中,北京在數據要素配置、數字產業引領、數字創新策源等方面表現優異。具體來看,北京在制造業企業數字化、智能化轉型以及金融科技發展等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全球前100數字標桿獨角獸企業中,北京就有8家,市值達19846億元,位居全球第二;在數字創新方面,北京新一代信息技術專利數量居全球首位。
養老聯合體實現全覆蓋
養老問題是關系社會發展的重要一環。在本次發布的系列藍皮書中,很多都提及了養老話題。其中《北京公共服務發展報告(2022-2023)》關注到街道鄉鎮養老服務聯合體的建設,截至2022年底,本市343個街道鄉鎮均已建立養老聯合體的運行機制,其中97%的街道鄉鎮已將轄區全部養老服務機構、醫療機構納入聯合體。
當前,網絡社會的資金流動和風險性加大,老年人常因認識不足、社會支持網絡缺失等原因,遭受財產損失。《北京社會發展報告(2022-2023)》圍繞這一問題展開了研究。2022年,市老齡協會發起了一項試點項目,為年滿80歲或生活基本不能自理的老人、其他困境老人提供專業的法律和醫療服務,報告認為,此舉可向更大范圍的老年群體推廣。
嬰幼兒托位數缺口較大
國家已提出力爭在“十四五”末期,實現每千人口擁有3歲以下的嬰幼兒托位數達4.5個,隨著投入的不斷增加,本市托育服務機構數量和托位總數都有大幅增長,2021年4月至2022年7月,本市托育服務機構從351家增長至627家,托位總數由19972個增至29171個,千人托位數增至1.33個,但尚不及全國平均數。
據《北京公共服務發展報告(2022-2023)》測算,要達到“十四五”提出的千人托位數要求,本市所需的托位總數應達到10.5萬個,目前存在7.6萬個托位數缺口,仍應大力發展托育服務。同時,報告建議完善家庭照料法規,提升普惠性托位數滿足中低收入人群的需求,并強化托育機構的備案管理制度。
在基礎教育領域,報告分析了2011年至2020年的北京市教育經費情況,認為北京市基礎教育公共財政支出穩步增加,增長率總計達68.25%,其中學前教育階段的增長尤為顯著。十年間,本市教育投入的區域差距持續縮小,生態涵養發展區在基礎教育各階段的教育經費充裕度均有明顯改善,同時社會投入還存在較大的增長空間。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