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工業大學踐行“植根首都、科技報國”初心使命 深度融入和服務北京國際科創中心建設
金秋十月,不僅是收獲的季節,也是播種希望的時節。10月16日,由北京市朝陽區人民政府和北京工業大學共建的北工大山河灣谷創新區正式啟動建設。這是北京首個由政府和高校共建的環高校創新區,承載著區校雙方持續深化校地協同,做好同題共答,以更大作為服務新時代首都高質量發展,打造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金名片”的信心決心和藍圖愿景。
2023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開局之年當有開局之力、開局之勢、開局之為。這一年,北京工業大學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工作“三位一體”協同發展,扎實落實學校第十二次黨代會部署要求,全面提升服務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能力水平,堅持高起點謀劃、高標準推進,打出一系列擲地有聲的組合拳。盤點一年來學校的大事,無論是“‘打開校門’主動向前一步,舉辦推動成果轉化的首屆科促會”,還是“深化校地協同,與大興、懷柔、朝陽等地共建產教融合、科教融匯基地和環高校創新區”,抑或“承辦全球重大挑戰論壇,促進國際頂級學術交流”,這些曾在2023年備受社會各界廣泛關注的校園大事,無一不是學校積極踐行“植根首都、科技報國”初心使命,以規劃引領內涵、特色、融合發展,深度融入和服務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不斷加速布局、迭代升級的有力行動。
讓更多科技創新成果走上貨架
提升服務科創中心建設能力
“簽署各類合作協議22項,達成意向合同95項,意向合同金額超過1.2億元,其中70%將在北京實現落地轉化。”4月上旬,一場高校搭臺、科技唱戲、企業主導的首屆北京工業大學科技創新成果轉化促進大會(簡稱“科促會”),吸引了大量企業、兄弟高校、科研機構和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交出了一份可圈可點的科技成果轉化成績單。
近年來,北京工業大學(簡稱“北工大”)發明專利授權數量穩居全國高校前十。如何讓學校擁有的大量專利走出校園、走進市場,切實解決學校和市場之間需求不匹配、信息不對稱的問題,加快推動學校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成為學校領導班子認真思考并著力解決的重要課題。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強企業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強化目標導向,提高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水平。黨的創新理論正是我們破解這一重要課題、走出高校科技創新成果‘酒香也怕巷子深’困局的'金鑰匙'。”北工大黨委常委、副校長陳樹君在介紹舉辦科促會的靈感來源時如是說。在這一靈感的啟示下,學校主動向前一步"打開校門",舉辦了為期三天的科促會,開放自身專利蓄水池,從6000多件專利中遴選出160余件專利進行重點推介,邀請政府、企業走進校園發布政策和技術攻關榜單、挑選適配的科技創新成果,在讓更多科技成果從“書架”走向“貨架”、讓高校創新的“最先一公里”與企業轉化的“最后一公里”有效有機銜接的同時,凝練打造了“高效率科技成果轉化釋放創新活力,高層次有組織科研服務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高水平科技創新支撐高質量人才培養”以及“創新驅動有得轉,激發活力愿意轉,健全制度能夠轉,配備隊伍幫助轉,校地協同成功轉”的“三高五轉”科技成果轉化“北工大模式”。
科促會期間,學校全面對標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目標任務發布“北工大科創十條”,為開創學校科技創新工作新局面注入了活力。根據“北工大科創十條”,學校立足先行先試,提出了先使用后付費的成果轉化新模式,由學校篩選出部分待轉化專利,允許小微企業先使用后付費,轉化成功后再按約定支付專利許可費;學校還鼓勵教師將自己的職務發明以專利實施許可的方式與國家大學科技園運營公司合作,共同進行成果轉移轉化,獲得的收益按合同約定比例向學校支付知識產權使用費,并且可以換算成工作量納入學校職稱評定和績效考核體系。“‘北工大科創十條’的出臺有效打通了科研工作量計算過程中的難點和堵點問題,讓我們這些擁有很多專利的教師為之振奮。”在科促會科技路演環節以“氫國氫城”項目吸引眾多參觀者駐足咨詢的北工大教授馬雪梅表示。
“科促會的成功舉辦充分彰顯了學校‘植根首都、科技報國’的初心使命,是學校以首發成果強化首都意識、對標首善標準、踐行首創精神的生動實踐。我們要充分汲取科促會的成功經驗,舉一反三,在助力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征程中再蓄新能、再展新為、再建新功。”在科促會圓滿閉幕的第一時間,學校召開了復盤會。學校領導班子在全面總結科促會的同時,為進一步助力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凝聚了共識,激發了斗志,吹響了繼續前進的號角。
深化校地協同廣度深度
布局服務科創中心建設支點
氫能是公認的清潔能源。隨著能源革命在全球推開,各國正在就氫能展開一場全球競賽,誰占得先機,誰就能搶占未來產業鏈的制高點。6月20日,北京首個氫能產教融合基地——北京工業大學大興氫能產教融合基地正式啟動建設,成為學校布局服務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區域支點以及推進“政產學研用”一體化協同發展的關鍵落子。依托該基地,學校將聚焦氫能產業開展有組織的科研和成果轉化,有效疏通氫能產業鏈條上的卡點和堵點,讓“大興綠氫、綠氫大興”成為助力首都高精尖產業發展和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橋頭堡和制高點。
在大力推動“強化面向應用的基礎研究,強化頂級科學基礎設施和科研平臺建設,打造高水平人才隊伍和一流拔尖創新人才”的“雙基一高”學校內涵建設戰略背景下,北工大依托懷柔科學城,攜手金隅集團及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物理所等優勢力量于8月19日啟動建設北京工業大學懷柔物質科學科教融匯基地。依托該基地,學校將聚焦物質科學與“雙碳”目標,廣泛吸納頂尖科研團隊,與合作單位共擔國家重大科技任務,共謀未來技術與產業發展,力爭將該基地打造成為原始創新的策源地、基礎研究的動力源、創新人才的孵化器、成果轉化的新沃土。
“深耕朝陽、聯動通州、擁抱亦莊、布局懷柔,牽手北京市其他13區、龍頭企業、頭部高校和科研院所。”這是北工大《服務首都高質量發展——融合發展專項規劃》中關于“1+3+N”融合發展體系的注釋。一年來,在學校持續加強規劃引領,統籌推進“1+3+N”融合發展體系,構建“一體兩翼多點”創新發展空間布局的過程中,不斷深化與屬地朝陽區的全面合作,無疑是“1”字當頭的首要任務。
區校協同,向陽而升。10月16日,作為與國家和首都發展同頻共振、相伴而行辦學之路上的堅實一步,北工大山河灣谷創新區正式啟動建設。山是何山?谷為何谷?這個“名字飽含詩意和活力”的北京首個由政府和高校共建的環高校創新區,一時間成為社會主流媒體關注的熱點。
“創新區以學校平樂園校區為核心,輻射朝陽南部九龍山、十里河/西直河、百子灣、歡樂谷地區。學校將充分發揮創新‘鏈主’作用,實現創新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助力推動‘數字朝陽行動計劃’深入實施,助力朝陽區南部崛起,為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貢獻力量。”北工大黨委常委、副校長喬俊飛說。
從無到有打造創新區,重在創新生態涵育。結合學校第十二次黨代會部署要求,學校圍繞“四個核心要素、三個聚焦、五個高地”的創新生態涵育思路,制定了《北工大山河灣谷創新區建設綱要》(簡稱《建設綱要》)并在創新區建設啟動會上發布,其中明確了創新區短期、中期、長期建設目標。按照《建設綱要》,創新區將著力推動核心區、先導區和產業區實現“三區聯動”。預計到2025年,創新區整體布局將初步形成,建成以人工智能技術為核心的北工大山河灣谷創新先導區,成為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重要區域支點;到2030年,在朝陽區南部將初步形成人工智能產業創新園區,成為有效帶動和輻射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橋頭堡;到2035年,一批具有引領效應的“人工智能+產業集群”將陸續建成,基本建成新型產業“創新城”,成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人工智能產業聚集地。“在這樣一張‘三步走’藍圖的指引下,我對項目在先導區的未來發展充滿信心。”先導區首批入駐項目“超目科技”的負責人、北工大教師王文思表示。
促進國際頂級學術交流
開拓服務科創中心建設維度
“通過提升城市韌性,可以提高城市的抗災能力,減少受災損失。”“氫能對于實現零排放是不可或缺的,這一點已成為廣泛共識。”“人工智能技術正進入未知領域,工程師們必須積極應對,在推動人工智能技術向前發展的同時減輕其潛在的風險。”9月18日至20日,由中國工程院、美國國家工程院、英國皇家工程院共同主辦,北京工業大學承辦的第五屆全球重大挑戰論壇在北工大奧林匹克體育館舉辦。論壇期間,數百位工程科技界院士專家學者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聚首,以“工程促進可持續發展”為主題,聚焦與首都經濟社會發展和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密切相關的“可持續基礎設施的工程方法”“碳中和的工程方案”“數字經濟的工程解決方案”三大議題,以19場精彩報告、6場專題研討為主要載體,展開學術交流,進行思想碰撞,針對世界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面臨的挑戰,結合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共同探討以工程科技應對全球重大挑戰的熱點問題、前沿理論和跨學科解決方案,著力培養下一代具有國際視野的工程科技人才。
全球重大挑戰論壇是中美英三國工程院共同主辦的機制性活動,自2013年設立以來,由三院輪流在本國舉辦。北工大黨委副書記、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聶祚仁表示:“全球重大挑戰論壇是三國及全球科技合作交流的典范,是大國之間科技合作的橋梁,承辦這屆論壇是學校事業發展的重要契機。我們堅持首善標準,瞄準世界前沿,希望通過承辦論壇讓‘促進國際頂級學術交流’成為學校助力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高水平工程科技人才的新維度,不斷加以深化。”
“論壇期間,全球頂級的院士專家學者分享了工業互聯網領域的前沿技術和分析方法,很好地啟迪了我的研究思路。我將繼續開拓國際視野,汲取前沿技術,為工程科技界更加燦爛輝煌的未來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牽頭制定工業互聯網領域國際標準的北工大教授楊震在聆聽了論壇的主旨報告后感慨道。
高端智庫是學校統籌推動特色發展,著力打造的四大特色領域之一,近年來,學校涌現出一批高質量的智庫成果。作為本屆論壇的配套活動,北工大以“聚焦科技創新發展,打造新型高端智庫”為主題召開高端智庫建設大會,為教育部戰略研究基地揭牌并成立北京工業大學智庫中心,希望以此為契機,進一步推進有組織的智庫建設,推動智庫建設新成果更好地融入和服務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
與國家和首都發展同頻共振、相伴而行,北工大永遠在路上。近期,北工大將在前期豐碩合作成果的基礎上,與北京亦莊經濟技術開發區繼續深化合作,建設高水平產教融合基地和高端裝備成果轉化基地。“我們將以此為新的區域支點,繼續堅持規劃引領,進一步強化內涵、特色、融合發展,構建從基礎研究到成果轉化的完整創新鏈條,優化‘政產學研用’貫通機制,推動育人鏈、創新鏈和產業鏈‘三鏈融合’,為首都高質量發展培養更多能夠將‘植根首都、科技報國’初心使命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一流拔尖創新人才,努力為加快建設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作出新的更大貢獻。”北工大黨委書記姜澤廷堅定地說。
金秋十月,不僅是收獲的季節,也是播種希望的時節。10月16日,由北京市朝陽區人民政府和北京工業大學共建的北工大山河灣谷創新區正式啟動建設。這是北京首個由政府和高校共建的環高校創新區,承載著區校雙方持續深化校地協同,做好同題共答,以更大作為服務新時代首都高質量發展,打造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金名片”的信心決心和藍圖愿景。
2023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開局之年當有開局之力、開局之勢、開局之為。這一年,北京工業大學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工作“三位一體”協同發展,扎實落實學校第十二次黨代會部署要求,全面提升服務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能力水平,堅持高起點謀劃、高標準推進,打出一系列擲地有聲的組合拳。盤點一年來學校的大事,無論是“‘打開校門’主動向前一步,舉辦推動成果轉化的首屆科促會”,還是“深化校地協同,與大興、懷柔、朝陽等地共建產教融合、科教融匯基地和環高校創新區”,抑或“承辦全球重大挑戰論壇,促進國際頂級學術交流”,這些曾在2023年備受社會各界廣泛關注的校園大事,無一不是學校積極踐行“植根首都、科技報國”初心使命,以規劃引領內涵、特色、融合發展,深度融入和服務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不斷加速布局、迭代升級的有力行動。
讓更多科技創新成果走上貨架
提升服務科創中心建設能力
“簽署各類合作協議22項,達成意向合同95項,意向合同金額超過1.2億元,其中70%將在北京實現落地轉化。”4月上旬,一場高校搭臺、科技唱戲、企業主導的首屆北京工業大學科技創新成果轉化促進大會(簡稱“科促會”),吸引了大量企業、兄弟高校、科研機構和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交出了一份可圈可點的科技成果轉化成績單。
近年來,北京工業大學(簡稱“北工大”)發明專利授權數量穩居全國高校前十。如何讓學校擁有的大量專利走出校園、走進市場,切實解決學校和市場之間需求不匹配、信息不對稱的問題,加快推動學校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成為學校領導班子認真思考并著力解決的重要課題。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強企業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強化目標導向,提高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水平。黨的創新理論正是我們破解這一重要課題、走出高校科技創新成果‘酒香也怕巷子深’困局的'金鑰匙'。”北工大黨委常委、副校長陳樹君在介紹舉辦科促會的靈感來源時如是說。在這一靈感的啟示下,學校主動向前一步"打開校門",舉辦了為期三天的科促會,開放自身專利蓄水池,從6000多件專利中遴選出160余件專利進行重點推介,邀請政府、企業走進校園發布政策和技術攻關榜單、挑選適配的科技創新成果,在讓更多科技成果從“書架”走向“貨架”、讓高校創新的“最先一公里”與企業轉化的“最后一公里”有效有機銜接的同時,凝練打造了“高效率科技成果轉化釋放創新活力,高層次有組織科研服務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高水平科技創新支撐高質量人才培養”以及“創新驅動有得轉,激發活力愿意轉,健全制度能夠轉,配備隊伍幫助轉,校地協同成功轉”的“三高五轉”科技成果轉化“北工大模式”。
科促會期間,學校全面對標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目標任務發布“北工大科創十條”,為開創學校科技創新工作新局面注入了活力。根據“北工大科創十條”,學校立足先行先試,提出了先使用后付費的成果轉化新模式,由學校篩選出部分待轉化專利,允許小微企業先使用后付費,轉化成功后再按約定支付專利許可費;學校還鼓勵教師將自己的職務發明以專利實施許可的方式與國家大學科技園運營公司合作,共同進行成果轉移轉化,獲得的收益按合同約定比例向學校支付知識產權使用費,并且可以換算成工作量納入學校職稱評定和績效考核體系。“‘北工大科創十條’的出臺有效打通了科研工作量計算過程中的難點和堵點問題,讓我們這些擁有很多專利的教師為之振奮。”在科促會科技路演環節以“氫國氫城”項目吸引眾多參觀者駐足咨詢的北工大教授馬雪梅表示。
“科促會的成功舉辦充分彰顯了學校‘植根首都、科技報國’的初心使命,是學校以首發成果強化首都意識、對標首善標準、踐行首創精神的生動實踐。我們要充分汲取科促會的成功經驗,舉一反三,在助力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征程中再蓄新能、再展新為、再建新功。”在科促會圓滿閉幕的第一時間,學校召開了復盤會。學校領導班子在全面總結科促會的同時,為進一步助力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凝聚了共識,激發了斗志,吹響了繼續前進的號角。
深化校地協同廣度深度
布局服務科創中心建設支點
氫能是公認的清潔能源。隨著能源革命在全球推開,各國正在就氫能展開一場全球競賽,誰占得先機,誰就能搶占未來產業鏈的制高點。6月20日,北京首個氫能產教融合基地——北京工業大學大興氫能產教融合基地正式啟動建設,成為學校布局服務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區域支點以及推進“政產學研用”一體化協同發展的關鍵落子。依托該基地,學校將聚焦氫能產業開展有組織的科研和成果轉化,有效疏通氫能產業鏈條上的卡點和堵點,讓“大興綠氫、綠氫大興”成為助力首都高精尖產業發展和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橋頭堡和制高點。
在大力推動“強化面向應用的基礎研究,強化頂級科學基礎設施和科研平臺建設,打造高水平人才隊伍和一流拔尖創新人才”的“雙基一高”學校內涵建設戰略背景下,北工大依托懷柔科學城,攜手金隅集團及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物理所等優勢力量于8月19日啟動建設北京工業大學懷柔物質科學科教融匯基地。依托該基地,學校將聚焦物質科學與“雙碳”目標,廣泛吸納頂尖科研團隊,與合作單位共擔國家重大科技任務,共謀未來技術與產業發展,力爭將該基地打造成為原始創新的策源地、基礎研究的動力源、創新人才的孵化器、成果轉化的新沃土。
“深耕朝陽、聯動通州、擁抱亦莊、布局懷柔,牽手北京市其他13區、龍頭企業、頭部高校和科研院所。”這是北工大《服務首都高質量發展——融合發展專項規劃》中關于“1+3+N”融合發展體系的注釋。一年來,在學校持續加強規劃引領,統籌推進“1+3+N”融合發展體系,構建“一體兩翼多點”創新發展空間布局的過程中,不斷深化與屬地朝陽區的全面合作,無疑是“1”字當頭的首要任務。
區校協同,向陽而升。10月16日,作為與國家和首都發展同頻共振、相伴而行辦學之路上的堅實一步,北工大山河灣谷創新區正式啟動建設。山是何山?谷為何谷?這個“名字飽含詩意和活力”的北京首個由政府和高校共建的環高校創新區,一時間成為社會主流媒體關注的熱點。
“創新區以學校平樂園校區為核心,輻射朝陽南部九龍山、十里河/西直河、百子灣、歡樂谷地區。學校將充分發揮創新‘鏈主’作用,實現創新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助力推動‘數字朝陽行動計劃’深入實施,助力朝陽區南部崛起,為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貢獻力量。”北工大黨委常委、副校長喬俊飛說。
從無到有打造創新區,重在創新生態涵育。結合學校第十二次黨代會部署要求,學校圍繞“四個核心要素、三個聚焦、五個高地”的創新生態涵育思路,制定了《北工大山河灣谷創新區建設綱要》(簡稱《建設綱要》)并在創新區建設啟動會上發布,其中明確了創新區短期、中期、長期建設目標。按照《建設綱要》,創新區將著力推動核心區、先導區和產業區實現“三區聯動”。預計到2025年,創新區整體布局將初步形成,建成以人工智能技術為核心的北工大山河灣谷創新先導區,成為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重要區域支點;到2030年,在朝陽區南部將初步形成人工智能產業創新園區,成為有效帶動和輻射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橋頭堡;到2035年,一批具有引領效應的“人工智能+產業集群”將陸續建成,基本建成新型產業“創新城”,成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人工智能產業聚集地。“在這樣一張‘三步走’藍圖的指引下,我對項目在先導區的未來發展充滿信心。”先導區首批入駐項目“超目科技”的負責人、北工大教師王文思表示。
促進國際頂級學術交流
開拓服務科創中心建設維度
“通過提升城市韌性,可以提高城市的抗災能力,減少受災損失。”“氫能對于實現零排放是不可或缺的,這一點已成為廣泛共識。”“人工智能技術正進入未知領域,工程師們必須積極應對,在推動人工智能技術向前發展的同時減輕其潛在的風險。”9月18日至20日,由中國工程院、美國國家工程院、英國皇家工程院共同主辦,北京工業大學承辦的第五屆全球重大挑戰論壇在北工大奧林匹克體育館舉辦。論壇期間,數百位工程科技界院士專家學者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聚首,以“工程促進可持續發展”為主題,聚焦與首都經濟社會發展和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密切相關的“可持續基礎設施的工程方法”“碳中和的工程方案”“數字經濟的工程解決方案”三大議題,以19場精彩報告、6場專題研討為主要載體,展開學術交流,進行思想碰撞,針對世界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面臨的挑戰,結合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共同探討以工程科技應對全球重大挑戰的熱點問題、前沿理論和跨學科解決方案,著力培養下一代具有國際視野的工程科技人才。
全球重大挑戰論壇是中美英三國工程院共同主辦的機制性活動,自2013年設立以來,由三院輪流在本國舉辦。北工大黨委副書記、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聶祚仁表示:“全球重大挑戰論壇是三國及全球科技合作交流的典范,是大國之間科技合作的橋梁,承辦這屆論壇是學校事業發展的重要契機。我們堅持首善標準,瞄準世界前沿,希望通過承辦論壇讓‘促進國際頂級學術交流’成為學校助力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高水平工程科技人才的新維度,不斷加以深化。”
“論壇期間,全球頂級的院士專家學者分享了工業互聯網領域的前沿技術和分析方法,很好地啟迪了我的研究思路。我將繼續開拓國際視野,汲取前沿技術,為工程科技界更加燦爛輝煌的未來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牽頭制定工業互聯網領域國際標準的北工大教授楊震在聆聽了論壇的主旨報告后感慨道。
高端智庫是學校統籌推動特色發展,著力打造的四大特色領域之一,近年來,學校涌現出一批高質量的智庫成果。作為本屆論壇的配套活動,北工大以“聚焦科技創新發展,打造新型高端智庫”為主題召開高端智庫建設大會,為教育部戰略研究基地揭牌并成立北京工業大學智庫中心,希望以此為契機,進一步推進有組織的智庫建設,推動智庫建設新成果更好地融入和服務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
與國家和首都發展同頻共振、相伴而行,北工大永遠在路上。近期,北工大將在前期豐碩合作成果的基礎上,與北京亦莊經濟技術開發區繼續深化合作,建設高水平產教融合基地和高端裝備成果轉化基地。“我們將以此為新的區域支點,繼續堅持規劃引領,進一步強化內涵、特色、融合發展,構建從基礎研究到成果轉化的完整創新鏈條,優化‘政產學研用’貫通機制,推動育人鏈、創新鏈和產業鏈‘三鏈融合’,為首都高質量發展培養更多能夠將‘植根首都、科技報國’初心使命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一流拔尖創新人才,努力為加快建設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作出新的更大貢獻。”北工大黨委書記姜澤廷堅定地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