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空氣質量南北差異大幅縮小
截至2022年,北京的PM2.5年均濃度降至30微克/立方米,比十年前下降了近60微克/立方米,優良天數多了近4個月,重污染天數減少至3天,藍天“含金量”大幅提升。北京的天更藍了,大氣更通透了,與此同時,南北污染的差異也已經大幅縮小,從十年前的63微克/立方米縮小到16微克/立方米,可以說,污染“南高北低”的狀態基本消除了。
南北污染差異曾超60微克
在大氣污染治理剛開始的那幾年,每一年的藍天成績單中,幾乎都能發現北京南部和北部的空氣質量差別較大。數據顯示,2013年北京南北濃度差距能達到63微克/立方米,“那會兒可以說是一個‘南高北低’的狀態,北部地區的空氣質量要明顯好于南部地區。”北京市生態環境局大氣環境處副處長謝金開說。
記者了解到,北京的空氣質量水平大致可以分為三個梯隊,位于第一梯隊的,也就是空氣質量最好的,是北部的生態涵養區,以延慶、密云、懷柔三個區為代表;第二梯隊,則以城六區為主;第三梯隊,則是空氣質量相對較差的南部地區,以大興、通州、房山為代表。
從北部和南部各選三個區來進行數據對比,可以看到,2013年時北部的延慶、密云、懷柔三個區重污染天數平均達到39天,南部的大興、通州、房山三個區則為84天;而優良天數方面,北部三個區平均是206天,南部三個區則只有141天。到2022年,北部三個區的平均優良天數增加到了290天,南部三個區也上升到了280天;同時,重污染天數也大幅減少,北部三個區平均僅有1天,南部三個區也只有2天。
謝金開表示,從PM2.5平均濃度來看,2022年南北濃度差距已經縮小到了16微克/立方米,相比2013年下降了47微克/立方米,“可以說,污染空間分布由‘南高北低’變為各區空氣質量逐步向好、均勻趨同。”多種原因造成污染“南高北低”
為何北京會存在南北污染差異?謝金開解釋,總的來說,北京北部地區以山區為主,自然條件比較好,無論是植被,還是擴散條件都比較好,人口和工業生產的密集度均比南部低。“工業和生產生活密集度的差異肯定會帶來排放強度的差異,這也是導致污染差異的重要原因。”謝金開舉了個例子,比如在2017年以前,南部地區燃煤鍋爐數量約占全市總量的四成,與之對應的污染物排放量肯定要比北部大。
北京北部有生態涵養區,對生態環境的保護要求更高;北京城區,則以生活功能為主,人口密度相對比較大;而南部地區,不光人口密度大,產業布局也多,生產密度較高,單位面積的排放強度要比城區和北部地區都高出不少。謝金開說,無論從排放強度,還是擴散條件來看,南部的條件肯定會比較差一些,同時還會受到周邊傳輸的影響。
南北差異是如何消除的
面對南部污染較重的情況,北京市在大氣污染治理中其實一直都有所傾斜,在資金支持、監督幫扶和區域協同等方面,都對南部地區重點對待。
謝金開告訴記者,這十年來,北京在市對區大氣污染防治(2020年后拓展為污染防治)專項轉移支付資金分配過程中,都向包括大興、通州、房山等地的南部地區傾斜。據統計,從2013年至2022年,對南部地區累計撥付專項轉移支付資金約占全市16個區轉移支付總額的45%,是全市平均水平的1.8倍。
在污染治理方面,全市加快推進南部地區取暖清潔化改造,2017年四大燃氣熱電中心全部建成,實現無燃煤發電;加快淘汰燃煤鍋爐及散煤治理,2017年城六區和南部地區率先基本實現“無煤化”;加快推進南部地區產業結構綠色轉型,全市調整退出一般制造業和污染企業3000余家,清理整治“散亂污”企業1.2萬余家,多位于南部平原地區。
在監督幫扶方面,針對南部地區空氣質量排名靠后的街鄉鎮,會組織開展“點穴式”執法檢查,精準發現移交大氣污染防治問題線索;污染過程期間也強化督查調度,提高屬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能力。
在區域協同方面,特別指導房山、大興、通州等與河北省保定市、廊坊市及天津市武清區簽訂合作協議,開展大氣污染聯防聯控,共同查處交界地區大氣污染問題。
“南北濃度差距的逐步縮小,除了以上這些資金政策措施上的傾斜和工作落實力度的加大,也得益于這些年來全市污染防治攻堅整體效果的持續釋放。”謝金開介紹,“各區空氣質量逐步向好、均勻趨同,也是北京市整體空氣質量全面持續改善的一個具體體現。”
截至2022年,北京的PM2.5年均濃度降至30微克/立方米,比十年前下降了近60微克/立方米,優良天數多了近4個月,重污染天數減少至3天,藍天“含金量”大幅提升。北京的天更藍了,大氣更通透了,與此同時,南北污染的差異也已經大幅縮小,從十年前的63微克/立方米縮小到16微克/立方米,可以說,污染“南高北低”的狀態基本消除了。
南北污染差異曾超60微克
在大氣污染治理剛開始的那幾年,每一年的藍天成績單中,幾乎都能發現北京南部和北部的空氣質量差別較大。數據顯示,2013年北京南北濃度差距能達到63微克/立方米,“那會兒可以說是一個‘南高北低’的狀態,北部地區的空氣質量要明顯好于南部地區。”北京市生態環境局大氣環境處副處長謝金開說。
記者了解到,北京的空氣質量水平大致可以分為三個梯隊,位于第一梯隊的,也就是空氣質量最好的,是北部的生態涵養區,以延慶、密云、懷柔三個區為代表;第二梯隊,則以城六區為主;第三梯隊,則是空氣質量相對較差的南部地區,以大興、通州、房山為代表。
從北部和南部各選三個區來進行數據對比,可以看到,2013年時北部的延慶、密云、懷柔三個區重污染天數平均達到39天,南部的大興、通州、房山三個區則為84天;而優良天數方面,北部三個區平均是206天,南部三個區則只有141天。到2022年,北部三個區的平均優良天數增加到了290天,南部三個區也上升到了280天;同時,重污染天數也大幅減少,北部三個區平均僅有1天,南部三個區也只有2天。
謝金開表示,從PM2.5平均濃度來看,2022年南北濃度差距已經縮小到了16微克/立方米,相比2013年下降了47微克/立方米,“可以說,污染空間分布由‘南高北低’變為各區空氣質量逐步向好、均勻趨同。”多種原因造成污染“南高北低”
為何北京會存在南北污染差異?謝金開解釋,總的來說,北京北部地區以山區為主,自然條件比較好,無論是植被,還是擴散條件都比較好,人口和工業生產的密集度均比南部低。“工業和生產生活密集度的差異肯定會帶來排放強度的差異,這也是導致污染差異的重要原因。”謝金開舉了個例子,比如在2017年以前,南部地區燃煤鍋爐數量約占全市總量的四成,與之對應的污染物排放量肯定要比北部大。
北京北部有生態涵養區,對生態環境的保護要求更高;北京城區,則以生活功能為主,人口密度相對比較大;而南部地區,不光人口密度大,產業布局也多,生產密度較高,單位面積的排放強度要比城區和北部地區都高出不少。謝金開說,無論從排放強度,還是擴散條件來看,南部的條件肯定會比較差一些,同時還會受到周邊傳輸的影響。
南北差異是如何消除的
面對南部污染較重的情況,北京市在大氣污染治理中其實一直都有所傾斜,在資金支持、監督幫扶和區域協同等方面,都對南部地區重點對待。
謝金開告訴記者,這十年來,北京在市對區大氣污染防治(2020年后拓展為污染防治)專項轉移支付資金分配過程中,都向包括大興、通州、房山等地的南部地區傾斜。據統計,從2013年至2022年,對南部地區累計撥付專項轉移支付資金約占全市16個區轉移支付總額的45%,是全市平均水平的1.8倍。
在污染治理方面,全市加快推進南部地區取暖清潔化改造,2017年四大燃氣熱電中心全部建成,實現無燃煤發電;加快淘汰燃煤鍋爐及散煤治理,2017年城六區和南部地區率先基本實現“無煤化”;加快推進南部地區產業結構綠色轉型,全市調整退出一般制造業和污染企業3000余家,清理整治“散亂污”企業1.2萬余家,多位于南部平原地區。
在監督幫扶方面,針對南部地區空氣質量排名靠后的街鄉鎮,會組織開展“點穴式”執法檢查,精準發現移交大氣污染防治問題線索;污染過程期間也強化督查調度,提高屬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能力。
在區域協同方面,特別指導房山、大興、通州等與河北省保定市、廊坊市及天津市武清區簽訂合作協議,開展大氣污染聯防聯控,共同查處交界地區大氣污染問題。
“南北濃度差距的逐步縮小,除了以上這些資金政策措施上的傾斜和工作落實力度的加大,也得益于這些年來全市污染防治攻堅整體效果的持續釋放。”謝金開介紹,“各區空氣質量逐步向好、均勻趨同,也是北京市整體空氣質量全面持續改善的一個具體體現。”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