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常委張大方談“后扶貧時代”:脫貧攻堅需與鄉村振興有機銜接
“中國脫貧攻堅在‘最后一公里’上還面臨一些亟需解決的問題,包括部分貧困民眾內生動力激發不夠、穩定脫貧機制尚未完全形成等。”全國政協常委、湖南省政協副主席張大方認為,“后扶貧時代”的脫貧攻堅需與鄉村振興有機銜接。
此前,張大方連續十年在全國兩會為國有企業退休高級工程師的生存發聲,并針對增設專業學士學位、脫貧攻堅等建言獻策。今年,他和許多代表委員們一樣,準備為打贏脫貧攻堅戰貢獻“金點子”。
在他看來,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銜接先要全面梳理總結脫貧攻堅的政策、取得的實踐成果。比如在教育、醫療、住房、飲水、社會保障等民生領域,已經實踐證明行之有效的扶貧政策,應作為常量政策堅定實行下去。
其次是需有頂層設計的戰略框架。張大方說,可依據經濟社會發展條件與水平,將各縣市區劃分為鄉村振興“先行區”“推進區”“啟動與脫貧攻堅成果鞏固區”,分類指導、分類施策。“屬于貧困區域特別是深度貧困區域的‘鞏固區’,要加強后續扶持,補齊鄉村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短板,增強自我發展能力。”
2020年是中國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但截至今年2月底,中國仍有52個貧困縣未摘帽、2707個貧困村未出列、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未全部脫貧,剩余脫貧攻堅任務依舊艱巨。另外,疫情帶來的系列新挑戰也給脫貧攻堅增加了難度。
“研究制定貧困縣經濟發展產業引導政策,加大對貧困縣產業園區、信息物流平臺的扶持力度,對貧困縣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給予更大力度的用地、融資、稅收等政策傾斜。”張大方說。
推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可鞏固脫貧成果。但鄉村振興需大量創新型、復合型和應用型人才支持。由于管理機制不完善,農業院校在助力鄉村振興過程中存在著學校產教融合水平低、培養人才與鄉村振興需求匹配低等問題。
“現實迫切需要農業院校進行產教融合,將教學科研、人才培養、社會服務及企業經營等融于一體,創新學校辦學體制機制,為實施鄉村振興、推進農業現代化提供重要科技。”張大方建議,制定實施系列鄉村振興青年人才“建功立業”計劃和“領頭羊”工程,適度規范提高農村基層干部的基本報酬和生活補助,提高涉農人才待遇,吸引涉農人才向三農領域流動,并引導非涉農專業人才積極參與到農業農創活動中。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農村絕對貧困人口累計減少8億多人。這場持久戰離不開廣大扶貧干部的艱苦付出。在全國政協十三屆常委會第二次會議上,張大方就曾直陳基層扶貧問題,為基層干部說話。聚焦民眾關注熱點和難點問題,他還圍繞“后扶貧時代”工作,提出“鞏固成果,減少和防止脫貧后返貧”調研課題,帶隊開展對口湖南婁底市的脫貧攻堅民主監督。
“脫貧攻堅中還存在行業扶貧政策的統籌力度不夠、基層脫貧攻堅發揮主觀能動性受到限制、對扶貧一線干部關愛不夠等問題。”張大方建議,國家層面出臺相關政策,或允許地方政府統籌制度設計,結合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按照量力而行的原則實施差異化扶持政策,讓非貧困群體特別是邊緣群體得到適度扶持。(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