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贛”出戰“疫”的江西路徑
江西和湖北兩省山水相連、文脈相通,江西醫護人員是最早馳援湖北的主力之一。江西省的醫療機構和醫務人員“贛做贛為”,在抵御疫情洪流的過程中,不等、不靠、不慌,穩扎穩打,“贛”出了戰“疫”的江西路徑。
真正做到一人一方案
疫情發生后,南昌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新院區全部騰出來作為江西省定點收治醫院,也是江西省定點重癥和危重癥患者集中收治點,截至目前總共收治本土病例215例、輸入性病例2例。
回顧戰“疫”歷程,南昌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院長張偉介紹,對重癥和危重癥患者,醫院集中資源,抽調呼吸、重癥、急診、消化、血液等重點專科醫生組成MDT診療團隊,真正做到一人一方案。
總結經驗,張偉看到,仍有相當多的地方可以完善,“比如,基層醫療與疾控人員對重大疫情的防控能力不足,存在本領恐慌;疾控機構不掌握一手信息,與患者黏性不夠,存在前哨不靈的情況;醫療機構與疾控機構信息共享和協調不足,導致信息鴻溝”。
解決辦法在哪里?張偉認為,今后還需打破醫療機構與疾控機構之間的信息壁壘,實現信息共享;培養既懂公衛又懂臨床的復合型人才,在醫院內部建設公共衛生臨床中心,實現平戰結合。“比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在戰時可以開展臨床救治,平時開展麻疹、肝病、登革熱等傳染病救治,構建預警系統,推動公共衛生培訓。”
在張偉的構想中,省、市、縣三級公共衛生臨床中心分級管理、全面覆蓋。“這是由公共衛生事件就近收治的特殊性決定。”張偉表示,各級公共衛生臨床中心還應整合出一個相關的智庫,為政府處置疫情提供決策參考。
實現了3個“零”
“這次疫情對每個醫院、對每個人來說都是一場大考。”江西省腫瘤醫院院長鈄方芳表示,“我們在整個疫情期間堅持‘外防輸入、內防擴散、內防反彈’,采取嚴格的措施來防范疫情蔓延和院內感染,盡早恢復正常的醫療秩序,保障腫瘤患者這一特殊人群有序安全接受治療。”
通過筑牢疫情防控的防線,江西省腫瘤醫院實現了3個“零”的成績:零輸入,沒有一例輸入性確診病例進入醫院;零感染,沒有一例病人和醫務人員因為疫情感染;零擴散,沒有一例擴散和聚集病人發生。
隨著疫情防控形勢不斷變化,進入常態化防控階段,鈄方芳也在觀察中謀劃未來改革:各級各類醫療機構的醫護人員和后勤人員都應該熟練掌握傳染病防控和院感防控知識;組建專常兼備、反應靈敏的應急隊伍,醫院要常備這支隊伍,一旦發生疫情能及時出動;完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應急管理制度規范和預案,包括應急物資儲備制度、消毒隔離規范、個人防護用品使用規范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等;強化全院院感防控意識,把院感工作和傳染病知識納入考核結果,直接與科室績效、個人績效和評先評優、晉職晉升掛鉤;強化信息化手段,讓數據多跑路、患者少跑腿。
分享中國良方中國經驗
疫情發生以來,在江西省900多名新冠肺炎患者當中,97.9%的患者接受了中醫藥治療。江西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院長熊漢鵬介紹,該院撫生院區自2月11日作為定點醫院以來,累計收治新冠肺炎患者29人,醫院按照辨證施治的原則,堅持中西醫結合、中西醫并重,對輕癥患者以中醫為主,對重癥患者采取中西醫結合、一人一策的治療方案,實現零感染、零返陽、零死亡。
“治療既包括中藥,還有針灸、貼敷、耳穴埋豆等中醫手段。經驗形成之后,還在湖北等地進行推廣和使用。”熊漢鵬表示,在國內疫情實現積極向好態勢之后,以該院醫務人員為主體的醫療隊到烏茲別克斯坦開展疫情防控指導。“他們行程近萬里,去了烏茲別克斯坦首都等7個州及多家醫療機構,開展指導交流和重癥病人治療會診等工作。專家組還在國外通過面對面的交流、視頻連線等多種方式,重點講解中醫藥治療新冠肺炎的有效方法,分享中國良方、中國經驗。”
“疫情帶來的傷害是非常大的,現代醫學和傳統醫學結合,使得對這種疾病的救治能力得到大大加強,患者死亡率明顯降低。”熊漢鵬表示,中醫藥和中西醫結合治療輕型、普通型新冠肺炎患者療效確切,對防止輕癥轉為重癥甚至危重癥、控制疫情傳播、樹立公眾信心、消除恐慌情緒有非常積極的作用。“中醫、西醫各有所長,中西醫結合是打雙打、打配合,實現優勢互補。立足祖國醫學在疫情方面所能做的貢獻,今后還應建設好中西醫結合的救治基地。”
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贏
作為江西南部最大的綜合醫院,贛州市人民醫院在抗疫過程中承擔了更大的責任和壓力。“贛州市人口占全省人口的1/4,遠離省城,醫院更多要發揮自身的優勢和力量來承擔贛南地區的主要防控任務。”該院院長賴衛國說,醫院門急診人次占據了整個地區的1/10,在防控方面主要突出3個字——“高”“早”“牢”。“高”為政治站位高,“早”為在防疫初期把相關的要求和政策全部落實到位,“牢”為抗疫防線牢固。
目前疫情進入防控常態化,賴衛國表示,現在醫院的主要任務是,防控和正常診療兩手都要硬、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贏,需要科學處理好內部管理與應急處置、病人當前就醫需求和相關后勤保障、人員緊缺和雙重任務等方面的關系。
“比如,疫情發生后所有醫務人員的績效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對醫務人員的信心或者士氣都有一定的影響。”賴衛國說,保證醫療質量不滑坡,醫院管理還需拿出更多的辦法,同時積極對接醫保部門,在提質增效上找準發力點。
在防控疫情取得成效之后,應急體系建設是所有衛生行政管理人員和醫療機構管理者都在思考的課題。“如何在這場疫情過后規范地或者科學地規劃公共衛生體系建設,這是一篇大文章。”賴衛國說,現在贛州市正在思考建立全市公共衛生應急處置中心,希望把應急指揮、物資儲備、相關檢測、任務分工以及醫療救治5個方面的功能整合在一起,形成全市的公共衛生應急處置中心,更高效地使應急體系運轉好。
增進醫患和諧互動
在疫情期間,為進一步加強人文關懷,做好長期住院患兒生理和心理健康的關愛工作,繼續給長期住院患兒提供學習、交流和健康成長的發展平臺,江西省兒童醫院醫務社工部不斷探索工作思路,創新工作方法,打造“4+3”模式,將長期住院患兒關愛項目再升級,綜合疫情防控等因素,充分調研,系統化、多樣化、個性化解決群體問題和個體問題,加強了患者、醫院及社會之間的聯系,增進了醫患之間的和諧互動。
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讓許多單位面臨著重大考驗,兒童醫院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病人逐漸增多,在疫情防控對床位管理要求沒有變和外科病人增加特別快的情況下,兒童床位還面臨著緊缺問題。對這些現實的醫療需求,該如何規劃?”對此,江西省兒童醫院院長陶強建議:第一,加強門診力量,減少住院病人,以往由于住院病人多,配備的醫護人員也較多,可以抽出病房部分骨干力量加強門診,將許多以往需要在病房解決的問題前移至門診解決;第二,充實急診留觀病房力量,保證留置急診觀察病人生命安全;第三,以時間換空間,開設夜間特需專科門診,解決學齡期兒童白天上課、家長白天上班導致的就診不便問題,配套做好檢驗、功能檢查、藥房等服務安排。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