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粵港澳大灣區生態環保合作進程
統籌粵港澳大灣區海洋生態修復和珠江口國家公園建設,這是今年全國人大代表、騰訊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馬化騰的一項重要議案。
馬化騰已經連續4年對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情有獨鐘”,但與此前三年不同的是,今年,“科技大佬”馬化騰關注的重點卻是大灣區在生態環境保護領域的合作。
過去三年,粵港澳大灣區連續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中,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以下簡稱《綱要》),區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今年,全國兩會代表和委員們針對粵港澳大灣區生態環境保護有哪些建言?
完善生態環保合作機制
“與科技、教育領域的合作相比,大灣區生態環境保護領域的合作相對滯后,有必要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加快大灣區在海洋生態文明領域的合作步伐。”馬化騰說。
作為在粵港澳大灣區成長起來的企業家,馬化騰因身體原因將缺席今年全國兩會,但他仍以書面形式提交議案,提出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的領導下,設立跨境生態修復和自然保護協調機制。
完善機制,是粵港澳大灣區合作的基礎。
粵港澳大灣區包括“9+2”城市,其中,“9”是珠三角9座城市,“2”分別是香港和澳門。三地在文化上同根同源,被稱為“講粵語的三兄弟”,又存在不少差異,在“一國兩制”的框架下,涉及三個關稅區、三種貨幣、三種法律制度。
從經濟領域的合作拓展至社會治理制度的對接和整合,三地的融合在加深,共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基礎更扎實。
“要進一步深化香港與內地在新時代的合作交流,推動粵港澳大灣區一體化。”港區人大代表、禹洲集團董事局主席林龍安說。
香港政團民主建港協進聯盟(民建聯)在兩會議案和提案中也聚焦生態環保,建議完善非法捕魚舉報機制,設立跨水域24小時舉報熱線,加強內地及香港執法部門的聯合執法,建立更緊密的溝通機制。
據了解,《粵港澳大灣區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目前正在加緊制定,規劃中將建立規劃區域協調機制,結合區域功能定位提高區域發展協調性,讓發展更充分,讓保護更嚴格。
拓寬環境治理合作領域
“要持續加強對粵港澳大灣區水資源的保護與再造。”全國政協委員、民建聯主席李慧瓊說。
她提出,中央政府可以促成大灣區城市形成保護水資源的共識,加強“海水淡化”和“再造水”科技的合作交流,共同探討在大
灣區內成立聯合水資源技術研發中心,以及研究整個水資源產業發展的可行性。
環境治理方面的合作是粵港澳大灣區代表與委員們十分關心的話題,尤其是去年《綱要》發布,提出以“美麗灣區”為目標,打造生態防護屏障、加強環境保護和治理、創新綠色低碳發展模式等一系列要求,為粵港澳生態環保合作帶來了新機遇。
基于這一點,馬化騰著眼珠江口,建議全面開展珠江口生態修復整治,加快珠江口國家公園建設進程,重視科技力量,將珠江口國家公園建設成為智慧國家公園。
信息公開是倒逼環境治理的有效手段,因此,全國政協委員、雅昌文化集團董事長萬捷表示,要督促相關地區重點排污單位自動監測數據實時公開,同時推廣污染源自動監測數據實時全面公開地區的實踐經驗,切實推動落實重點排污單位自動監測信息公開。
賦能綠色產業,推動高質量發展
粵港澳大灣區是中國經濟活力和創新能力最強的區域之一,乘著大灣區建設的東風,三地的資本、技術、人才、信息等關鍵要素正在加速整合,為綠色產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礎。
高新技術方面,智能汽車作為集計算機、現代傳感、信息融合、通訊、人工智能及自動控制等技術為一體的高新技術綜合體,在粵港澳大灣區的內生動力增長點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要科學規劃布局,構建粵港澳大灣區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實現大灣區創新綠色低碳的發展模式和先進制造業的高質量發展。”全國人大代表、廣汽集團董事長曾慶洪說。
圍繞節能環保技術研發,全國人大代表、民建聯副主席陳勇建議,三地政府應共同投放更多資源,鼓勵及扶持大灣區內的企業或機構大力發展環保科技。
提高循環發展水平,是粵港澳大灣區的又一著力點。
陳勇說:“粵港澳加強合作,共同建立環保園區,可以鼓勵科技創新企業在園區內設立回收加工廠或再造品生產線,也可以設置研究機構,讓三地專業人才共同研究環保技術,將廢物轉化成新產品或能源。”
探索環境權益交易與金融服務合作,粵港澳大灣區也正在先行先試。
今年4月,中國人民銀行、銀保監會等四部委發文,開展粵港澳大灣區碳排放交易外匯試點,綠色金融將得到進一步發展。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