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西藏網 > 即時新聞 > 民生

      農民扛起“金扁擔”,倉廩盛滿“中國糧”

      王延斌 喬地 俞慧友 發布時間:2020-05-25 16:37:00來源: 科技日報微信公眾號

        伴隨著布谷鳥的歡唱,眼下,河南省許昌市陳曹鄉高標準糧田漸變成了一片金色的海洋。抓起一支沉甸甸的麥穗搓一搓,種糧大戶趙保獻的臉上笑開了花,“今年麥子長得好!強筋小麥畝產超過去年不成問題。”

        對種糧人來說,今年豐收來之不易。這背后,一副“金扁擔”出了力。國家小麥工程中心主任許為鋼代表向科技日報記者揭秘:“如果沒有無人機噴灑農藥,沒有智慧水肥系統廣泛運用于春管,今年的豐收是無法實現的。”

        科技日報記者采訪多位代表委員、院士教授,他們認為:農業現代化的“金扁擔”,正瞄準農業發展中的深層問題,從農產品結構、抗風險能力、農業現代化上發力,一舉撐起了國家的糧倉,盛滿了百姓的飯碗。

        在河南,中國工程院院士張改平委員向科技日報記者表示,河南從“大糧倉”變為“大廚房”,得益于藏糧于地,建設高標準良田;藏糧于技,育良種、選良方、優質專用。

        在山東,中國工程院院士趙振東向科技日報記者強調,我們給農業插上了科技的翅膀。齊魯大地萬畝小麥戰勝了病害、天災,經受了考驗洗禮,豐收在望。這給國計民生帶來好消息。

        在湖南,袁隆平團隊核心育種專家、雜交水稻國家重點實驗室首席科學家鄧啟云告訴科技日報記者,“我們通過遺傳改良不斷提高水稻單產,并持續提升稻米品質。將這些‘高產+穩產’技術推廣,將牢牢端穩自己的飯碗。”

        “這個優勢、這張王牌任何時候都不能丟”

        想當初,在小麥拔節關鍵時期最需要水肥的時候,趙保獻因為疫情不敢下地,一張卡幫了大忙。

        在當地的高標準良田里,他刷卡啟動自動噴灌,麥子轉危為安。這個種糧大戶流轉的土地,平整肥沃,路、井、電、渠等配套設施完善,趙保獻感嘆,“今年天旱,收成這么好,多虧高標準糧田。”

        在相鄰的尉氏縣,高標準農田面積翻番,讓農民沈永平的小麥一畝地多收了100多斤。“2014年,總書記站在俺村地里,提出了‘糧食生產這個優勢、這張王牌任何時候都不能丟’的要求。這兩年收成一年比一年好,沒讓總書記失望。”沈永平說。

        良田產好糧。在農業“微笑曲線”的上揚處,這里的兩幅圖景“引人入勝”。

        瞄準了市場空白,糧食大戶李金庚種植百畝黑小麥,從地頭到工廠,它們不斷“變身”——1斤黑小麥價格2元多,變成黑麥面粉后每斤4元,再加工成黑麥餅干每斤15元,變成黑麥面包每斤可達20元。

        黑小麥“變形記”是農產品結構優化的結果;而一粒小麥的“七十二般變化”蘊含著農業現代化的支撐。

        在河南鎮平,一粒小麥能化身365種速食面;在永城,它可被做成價格不菲的糕點;而在貴州,它又成了風靡世界的佳釀之源。

        食品加工業向高端化、綠色化、智能化發展,躋身超萬億元產業。河南省農業農村廳廳長申延平告訴記者,河南的農產品加工業營業收入8年來平均增速在11.39%以上,成為全省兩個超萬億元的產業之一,成為第一大支柱產業。

        “90后”袁隆平院士的一個目標,還未實現

        “我有一個目標,現在還沒實現。”

        “90后”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仍閑不下來。在不久前接受科技日報記者專訪時,袁老透露了自己的“新三年規劃”,這也是他“藏糧于地”的“新目標”。

        “我希望通過三年時間,早稻畝產突破700公斤,晚稻畝產突破800公斤,中稻畝產向1200公斤進軍,雙季稻向1500公斤沖刺。這個目標達到的話,湖南省四分之一的稻田種上超級稻,就可產出全省糧食年總產量的一半。”

        這廂,是常規土地。那廂,他則瞄準了白花花的鹽堿地。

        一個月前,他向科技日報記者算過一筆賬:“我國有15億畝鹽堿地。如果我們抓緊開展耐鹽堿水稻品種培育及核心技術研究,并將其中1億畝改造成水稻田,則有望每年增加能養活8000多萬人口的糧食產量。”

        向常規土地求糧,向鹽堿地求糧,科技是根本。

        鄧啟云向科技日報記者盤點了團隊的成果:“經過多年攻關,我們已育成Y兩優1號、Y兩優2號、Y兩優900,陸續突破大面積畝產800、900、1000公斤大關;我們還在堅持高產育種的前提下,努力提升稻米品質,相繼育種Y兩優957、Y兩優1577等達到國家二級優質米標準的優質超級雜交中稻,以及Y兩優911等達到國標二級優質米的超級雜交晚稻新品種。”

        農業的風險,既來自于變化的市場力,也來自于未知的自然力。

        鄧啟云向記者透露,為應對愈演愈烈的高溫脅迫氣候和日益頻繁的病蟲危害,他們加強了抗高溫、廣譜持久抗稻瘟病超級稻的育種研究工作。將“藏糧于技”落地,他顯得信心十足,他說,“‘高產+穩產’技術,兩項大招深藏于糧安大策略之中,成就國家糧食安全的銅墻鐵壁。”

        “我們的飯碗不僅要盛滿糧,更要盛好糧”

        “小滿”剛過,78歲的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小麥育種專家趙振東出現在山東省德州市西辛莊村的麥地里。此時,一望無垠的小麥,呈現出飽滿的狀態,預示著好收成。“我們利用了有利條件,克服了不利條件,戰勝了病害、天災等不利因素,豐收在望。”

        趙振東眼前的這片麥田不普通,而是他的團隊最新育成的“濟麥44”新品種。

        小麥,被譽為中國人的主食之一,大約40%的國人以小麥為主糧。2018年,國家小麥產業技術體系對11個小麥主產省份的65個小麥品種進行了品質檢測分析,結果顯示“濟麥44”的粗蛋白質含量、形成時間、穩定時間顯著高于其他小麥品種。

        長期以來,小麥品種很難做到既高產又優質。但山東省農科院作物研究所曹新友研究員向科技日報記者表示,“濟麥44”在這兩方面結合得很好。在連續兩年的試驗種植中“濟麥44”均達到一等強筋小麥標準,兩年平均畝產為603.7公斤,比連續9年全國推廣面積第一的高產品種“濟麥22”增產了2.3%。

        1999年,趙振東和同事們育成了我國第一個年種植過千萬畝的優質面包小麥品種“濟南17”,成為我國調整種植結構、發展優質專用小麥的開路先鋒。在此后21年間里,這支團隊一次次刷新紀錄,直至將新品種更新到了“濟麥44”。

        這期間,四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一個個“全國推廣面積第一”成為“藏糧于技”的最好注解。

        科技日報記者提問:如何種出高產優質小麥?趙振東院士回答:“簡單來說,良種、良法,農民科技素質的提升,還要加上全程機械化助力。”

        “我們中國人的飯碗里,不僅要盛滿糧,更要盛好糧。我們有信心做好!”趙振東向記者表示。

      (責編: 賈春玲)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大香煮伊在2020久| 日韩精品欧美国产精品亚| 又大又硬又爽又粗又快的视频免费| 久久精品国产网红主播| 波多野结衣系列无限发射| 北条麻妃毛片在线视频| 蜜桃成熟时2005| 国产女人高潮抽搐叫床视频| xxxx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色午夜视频免费看| av片在线播放| 好男人在线视频www官网|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日本精a在线观看| 免费看**一片毛片| 色偷偷88888欧美精品久久久| 国产成人免费电影| xx00动态图| 国产精品福利网站| 中文字幕25页| 日本一道高清不卡免费| 久久精品国产99国产精偷| 最近电影在线中文字幕| 亚洲午夜精品一区二区公牛电影院| 欧美色欧美亚洲高清在线观看| 亲胸揉胸膜下刺激网站| 男生女生差差差很痛| 免费的一级片网站|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自拍图片区| 又色又爽又黄的视频软件app| 老师好紧开裆蕾丝内裤小说| 国产仑乱无码内谢| 韩国美女vip福利一区| 国产欧美va欧美va香蕉在| 亚洲第一成人在线| 国产精品va无码免费麻豆| 手机看片福利永久国产日韩| 少妇激情av一区二区| 中文在线天堂资源www| 手机在线观看av片| 亚洲aⅴ在线无码播放毛片一线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