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引才政策要更精準
讓更多患者留在基層看病,醫學人才是關鍵。據報道,近年來,江蘇省不少地方拿出補貼、編制、平臺等誘人條件招才攬才,破解人才“荒”難題。其中,溧陽市推出“學歷+路程”專項績效獎,人才到越偏遠、條件越艱苦的地方工作,收入就越高。這些優厚政策,吸引了一批人才下基層,穩定了一批想跳槽的人才。
提升待遇、改善條件已成為促進醫學人才下基層的慣用方法,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效果往往不盡如人意。原因在于,提升待遇、改善條件的力度或許還不夠。更容易忽視的一點是,給予的實惠或許不夠精準。比如,有些地方雖然拿出了不少錢,卻一視同仁地分,不僅攤平了福利,而且人才會挑選地方,在縣城或較發達的鄉鎮可以,到更偏遠的鄉鎮則免談。
溧陽市促進人才下基層的辦法之所以被稱為“硬招”,就在于出臺的優惠政策比較精準。當地的做法是,越是艱苦的地方,地區補助越高,并且在同一地方,人才的文憑越高,補助也越多。如此精準施策,人才下基層尤其到最偏遠的基層,就會更加積極主動。
即便如此,溧陽市的做法還有改進空間。比如,與固定的補助相比,一個由人才意愿和基層需求所決定的浮動補助,會更科學也更有生命力。此外,補助與文憑掛鉤,可能導致“唯文憑論”,讓文憑低但能力強的人才吃虧,對此需加以探討和改進。
促進醫學人才下基層,一是要政策好、力度大;二是要政策精準,補到該補的地方,獎勵該獎勵的人。唯有如此,才能對人才形成持續的向下推動力,化解基層醫學人才短缺難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