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涼州給羊頒電子身份證:養殖全鏈可追溯 農戶全程享紅利
中新網蘭州7月3日電 (高展 艾慶龍)夏日清晨,在甘肅武威市涼州區永豐鎮普康現代農業養殖基地內,技術部經理王文娟正拿儀器給幾只新生羊羔安裝電子芯片。王文娟說:“安裝電子芯片,可對羊只全程追溯,相當于給羊頒發了電子身份證”。
武威位于甘肅省中部,河西走廊之門戶,地勢平坦遼闊,自古以來就是“人煙撲地桑柘稠”的富饒之地。境內涼州區農業資源優勢更是明顯,其是全國生豬調出大縣、全省肉牛產業大縣、肉羊產業強縣。
“好多人認為養羊就是個粗活兒,其實養羊是個技術活。”王文娟說,每個功能區域之間都有隔離綠化帶,確保了環境質量。羊場內采用自動清糞、自動消毒、自動撒料、自動飲水生產設備,糞便集中運往有機肥料廠,確保糞便達到無害化處理。
武威普康養殖有限公司經理楊清介紹說,養殖基地內40000多只湖羊全部注入了電子芯片。利用一體化手持終端掃描儀,便可獲取羊只編碼,錄入羊只照片、出生時間、系譜檔案及性能等基礎信息。
“以前只有手寫耳標,記錄數據單一,不全面,也容易出錯。現在采用電子耳標,從出生之時便開始記錄,更有利于優選育種。”王文娟說,電子耳標有助于做到來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證,并可借助大數據人工智能分析,為羊產業后續發展規劃提供科學決策依據。
普康集團董事長馮淑剛在接受中新網記者專訪時介紹說,普康養羊扶貧模式的核心是需求拉動供給,供給帶動產業、產業促進扶貧的產業鏈生態圈,可實現以羊為核心帶動地方經濟發展。
馮淑剛說:“脫貧的落腳點在產業,通過發展肉羊養殖,開發產品生活館,塑造戈壁灘羊肉,戈壁灘有機蔬菜品牌,打通需求通道,讓農戶享受全產業鏈紅利。”
據了解,普康集團通過與涼州區永豐鎮、懷安鎮、金山鎮、康寧鎮、五和鎮、豐樂鎮政府溝通,每個鎮建設10個,共計60個合作社,每個合作社按照500只基礎母羊和15只種公羊配置,共計養殖基礎母羊3萬只。20家合作社配置一個服務中心,合計可解決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210人就業,年收入不低于3萬元。
同時,按照普康合作社目前養殖成本計算,普康基地存欄近4萬只,再加上60個合作社3萬只羊,共養殖7萬只羊,一年需要青貯玉米4萬噸,價格400元一噸,可產生1600萬訂單種植,按照每戶10-15畝土地初步計算,可帶動600戶以上農民增收2萬元。
武威市委常委、涼州區委書記鞠毅介紹說,近兩年來,涼州區農業結構不斷優化,特色產業穩步發展,農民收入持續增加。截至目前,累計建成規模養羊場45個,省部級標準化示范場4個,全區羊存欄131.91萬只,出欄36.09萬只。(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