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疫又戰汛 中國確保“洪災之后無大疫”
(抗擊新冠肺炎)戰疫又戰汛 中國確保“洪災之后無大疫”
中新社北京8月6日電 (記者 李亞南)2020年入汛以來,長江中下游多地遭遇洪澇災害,隨著雨區北抬,臺風登陸,當前多地防汛抗洪防臺形勢依然嚴峻。與此同時,中國個別地區聚集性疫情時有發生。戰疫又戰汛,確保“洪災之后無大疫”無疑成為當前的一大考驗。
對此,中國國家衛健委明確,既要以核酸檢測為核心擴大預防,做好秋冬季疫情防控,又要做好防汛救災衛生應急和醫療救治,加強災后易發疾病的監測和防控,確保“洪災之后無大疫”,“從現在到年底是關鍵時期,也是最吃勁的時候”。
洪澇災害后,極易造成疫病流行。“尤其是今年新冠肺炎在全球范圍內大流行的背景下,需要特別注意疫情防控。”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環境所研究員王先良在受訪時指出。
針對目前疫情防控的重點,王先良指出,當前,水路客運載客量較大,船艙內相對密閉,水路客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重要性不容小覷。要注意制定應急預案,提前設置應急區域,加強體溫監測,保證通風,加強清潔消毒,及時清運垃圾,并通過售票來控制乘客數量,盡可能安排乘客隔位、分散就坐。
此外,受災群眾臨時安置點的環境衛生問題尤為值得關注。王先良提醒稱,安置點的供水系統可能受損,食物安全隱患較多,正常居住條件受限,與病媒生物的接觸機會增多,安置點室內人群較為密集等,都容易導致各類傳染病疫情。
為了及時有效防控疫情,多地已展開行動。在汛情嚴峻的江西,受災群眾轉移安置點實行相對封閉管理,出入安置點人員要查測體溫,各醫療點需對受災民眾做日常健康監測,對受災地區外來返鄉人員要落實核酸檢測、查驗健康碼、體溫監測和登記制度。
在逾百萬人被緊急轉移的安徽,各地近2000支醫療防疫小分隊開展了駐點或巡回醫療衛生服務。除了每日對群眾居住環境進行消毒處理,科普洪澇災害常見傳染病預防知識,還會不定時巡查,對民眾的頭痛腦熱進行診治。
實際上,經過30余年的中國群眾性愛國衛生運動,災后立即進行人居環境大整治,“水退一寸、清掃一寸、消殺一寸”,確保災后無大疫已成為標準動作。
“整體而言,中國洪災過后引發疫情的風險已經降低很多。”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感染科主任醫師楊道鋒強調,但仍需重點防范水源性疾病。
楊道鋒解釋道,洪災容易引發的疫情,最常見的是由于水源污染而引起的胃腸道疾病,包括可通過水源傳播的甲肝、戊肝、傷寒,甚至霍亂,以及水源污染后魚、蝦等水產品易產生寄生蟲而感染人。此外,由于夏季炎熱潮濕,食物易腐敗變質,也容易引起腹瀉、胃腸道感染等疾病。
6月中國內地的傳染病疫情通報顯示,當月法定傳染病43萬余例,其中新冠肺炎500余例,發病數最多的為病毒性肝炎和其他感染性腹瀉病。即使是在當月發生聚集性疫情的北京,新冠肺炎也不在傳染病報告病例數前五之列,位居第一的是其他感染性腹瀉。
因此,做好受災地區飲用水消毒與水質監測至關重要。中國國家衛健委近期發布了《洪澇災區預防性消毒技術規范》,明確提出要加強安置點、醫院、學校、幼兒園、集貿市場等重點區域消毒工作,同時加強災區腹瀉和發熱癥狀監測,如發現疫情應及時做好疫點消毒。
“洪水退去后一周左右是傳染病暴發高峰。”解放軍總醫院第五醫學中心感染病醫學部副主任醫師秦恩強表示,每種傳染病流行都有一個過程,關鍵還是要第一時間發現,做到傳染病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避免疫情擴散。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