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鍋爐工也能穿上白襯衫了”
走進北京市大興區國家新媒體產業基地的文創中心,映入眼簾的是由工廠渣池改造而成的地下西餐廳、由“輸煤廊”搖身一變而成的“書媒廊”……這座造型前衛的文創中心,前身竟是一座設施陳舊、煙塵飛揚的燃煤供熱廠。供熱廠老員工張力偉高興地說:“現在,咱們鍋爐工也能穿上白襯衫了。”
大興區調整能源結構,PM2.5累計濃度降幅全市第一
20世紀90年代,伴隨著工業發展的大潮,大興區工業開發區聚集了大批工業企業。北京首興永安供熱有限公司(即新媒體產業基地文創中心的前身,以下簡稱供熱廠)便是其中之一。
這家供熱廠承擔著工業開發區57家企業以及4000多戶居民的生產供氣和生活供暖工作。張力偉回憶說:“我1997年入廠工作,當時80米高的煙囪里冒著濃煙,整個廠區都飄蕩著粉塵,地上也布滿小黑點,我們根本不敢穿淺色衣服進入廠區。黑煙四散也使附近居民不敢開窗戶。”
不僅如此,多年來,供熱廠以燃煤為主要能源,其熱效率極低。低效、高能耗的產業發展模式使供熱廠入不敷出,年虧損達2000萬元。
轉型升級成為包括工業開發區在內的整個大興區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2013年,北京市開啟五年清潔空氣行動計劃。大興區抓住機遇,積極開展清潔能源改造,分步驟推進節能減排工作。
第一步,利用太陽能、電、小噸位燃氣鍋爐對非供暖季企業用氣結構進行改造,當年實現減虧1000萬元。第二步,推行煤改氣工程。2013年,對原有6臺共計130噸燃煤鍋爐進行改造,占當年全市市級開發區燃煤鍋爐改造計劃量的26%。煤改氣工程完成后,年減少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煙塵等排放400余噸,使全區污染物排放減少10%。供熱廠扭虧為盈,同時為新區節能減排做出重要貢獻。
2017年,北京市《鍋爐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DB11/139-2015)規定,自2017年4月1日起,全市新建燃氣(油)鍋爐氮氧化物排放濃度需執行30毫克/立方米排放限值的規定。新媒體基地確定啟動供熱廠鍋爐低氮改造工作,于2017年11月通過市區兩級環保驗收。改造后的鍋爐很快正式運行。
通過采取燃煤鍋爐改造、燃氣鍋爐低氮改造等舉措,供熱廠煥然一新。鍋爐煙氣中的氮氧化物排放量由改造前的平均約100毫克/立方米減少到30毫克/立方米以下,氮氧化物排放量較改造前降低70%。
不只是新媒體基地,2013年以來,大興區通過采取一系列舉措,壓減燃煤193萬噸。2017年年底,大興區全面實現“全區無煤化”。截至目前,大興區PM2.5累計濃度為40微克/立方米,降幅居全市第一。
東城區創新揚塵管控,前7月降塵量下降幅度居全市第一
走進東四街道老城區的胡同,滿眼綠色讓人倍感舒適。經過3年環境精細化整治提升,東城區街巷胡同成為清朗、干凈的公共空間。
東城區作為首都的重要區域,建筑工程項目密集、背街小巷眾多,揚塵治理難度較大。2018年,東城區降塵量均值為8.6噸/平方公里·月,在全市16個區中排倒數第二。
面對居高不下的降塵量,東城區深化背街小巷生態環境治理,創建大氣污染防治精細化治理街道,推廣背街小巷機械化清掃、精細化深度保潔,健全背街小巷積塵負荷、塵土殘存量檢測,將揚塵管控工作不斷推向深入,著力打造“綠色東城”。
針對老城區胡同塵土殘存量高、難清洗的特點,自2018年起,東城區以東四、天壇街道為試點,先后投入8000萬元,購置適合背街小巷使用的洗掃吸一體化專業機械,由人工清掃和垃圾撿拾轉變為機械化治理。
此外,東城區持續做好218條維護類背街小巷環境日常管理維護工作。其中,處于規劃穩定區域內、已清退或擬清退主體的拆遷項目地范圍內的背街小巷,可參照達標類背街小巷開展環境整治提升工作;其他區域內背街小巷,到2022年全面形成安全有保障、環境有治理、秩序有維護的長效機制,以更好地推動環境改善工作。
經過精細化整治,東城區街巷胡同中,雨兒胡同、草廠四條等5條胡同被評為北京“最美街巷”,73條胡同被評為“首都文明街巷”,數量居全市各區之首。
2020年1月-7月,東城區降塵量均值為5.7噸/平方公里·月,優于全市平均水平,位列城六區之首;同比下降22%,下降幅度居全市第一。
“北京藍”為小康社會底色增輝
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態環境質量是關鍵。大興區與東城區環境質量的改善是實現“北京藍”的縮影。
近年來,北京市組建市委生態文明建設委員會,并組織實施五年清潔空氣行動、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等多項重點行動,將PM2.5濃度下降等納入對各區、市有關部門的績效考核體系,建立對各區、各街鄉鎮的生態環境質量排名、約談、問責機制,保障北京市空氣質量持續改善。
北京市生態環境局大氣環境處副處長徐向超介紹,北京市依據PM2.5來源解析,聚焦燃煤、機動車、揚塵、揮發性有機物等重點領域攻堅,打好“治兩散”收官戰,在確保群眾溫暖過冬的基礎上,基本實現平原地區“無煤化”。以疏解非首都功能為“牛鼻子”,不斷優化升級產業結構,累計完成近1.2萬家“散亂污”企業分類處置,并實施動態“清零”,清退一般制造業和污染企業近1800家。
在移動源減排方面,實施最嚴格的機動車排放和油品標準,先后出臺國三車淘汰補助、國三標準柴油貨車全市禁行、新能源貨車優先通行等政策,調整擴大非道路移動機械低排區范圍。2013年以來,累計報廢轉出220余萬輛老舊機動車,推廣新能源車30余萬輛,累計將20.5萬輛超標車納入黑名單數據庫,實施“閉環管理”。
搭建全國首個重型柴油車遠程在線監控平臺,將4.2萬輛重型柴油車納入在線監控系統;建立非道路移動機械備案管理數據庫,實現環保標識數據手機端APP采集,4萬余臺非道路移動機械完成編碼登記。在全國率先開展重型柴油車氮氧化物檢測,嚴管嚴查38個進京口和市內重點道路。重型柴油車超標檢出率從15%下降到6%左右。
在揚塵管控方面,初步建成全市統一的揚塵視頻監管平臺,實現現場巡查與在線監管相結合;建成覆蓋全市333個鄉鎮(街道)的細顆粒物、粗顆粒物監測網絡,1800余條道路實現積塵負荷走航監測,定期排名通報鄉鎮(街道)粗顆粒物、道路積塵負荷情況和排名倒數的鄉鎮(街道)。2020年上半年,全市降塵量均值為6.6噸/平方公里·月,同比下降4.3%。
功夫不負有心人。2013年以來,北京市4項主要污染物年均濃度明顯下降,2019年全市PM2.5濃度進入“40+”行列,為42微克/立方米,較2013年下降53%,重污染天數從2013年的58天下降到2019年的4天。今年8月,全市細顆粒物(PM2.5)平均濃度29微克/立方米。1月-8月,全市4項污染物濃度繼續保持同期最低,其中PM2.5累計濃度為41微克/立方米,在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26”城市中濃度最低; 累計優良天數170天,同比增加20天。北京大氣環境質量明顯改善,市民的藍天幸福感明顯增強,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增亮了環境底色。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