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環縣“草業興起”院士建言坡地植草、適度輪牧
中新網甘肅慶陽10月26日電 (記者 侯志雄)“希望環縣將來能夠改變思路,將坡度比度大的地區建成適宜多年生草地,實現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26日,中國工程院院士、蘭州大學草地農業科技學院教授南志標說。
當日,由國家牧草產業技術體系和慶陽市主辦的第八屆(2020)全國草產業高質量發展大會在甘肅慶陽市環縣召開,南志標作上述表示。
慶陽是典型的黃土高原旱作農業區,南志標介紹了甘肅高校在慶陽市進行的草地農業系統等方面的研究實驗和推廣工作。
1981年,甘肅農業大學在慶陽市西峰區什社鄉建立黃土高原草地農業實驗站;2001年,在環縣甜水堡鎮建立蘭州大學環縣草地農業半牧實驗站,主要有輪牧試驗區、天然草地圍欄封育試驗區、人工草地豐產高產栽培試驗區等研究與示范推廣試驗區。
南志標介紹說,環縣有許多丘陵地區,退耕還草以來種植了大量的苜蓿,但由于交通不便,難以利用。蘭州大學草地農業科技學院教授侯扶江在環縣持續進行羊只不同放牧強度的試驗。研究證明,在環縣草原,每一公頃草地放養2.7只至5.3只羊是合適的。因此,要充分利用廣闊的草地資源進行適度放牧,此舉有利于草原生態健康。
南志標介紹說,科研團隊跟蹤了環縣“糧改飼”經驗效果和成績,總結環縣的經驗并納入中國工程院院士建議。
“牧草生產的質量,要建立標準化體系和規程,有標準可循,形成高質量的牧草,事關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等戰略實施。”南志標認為,“慶陽市發展蘋果種植產業,在果園中可種草、養雞的效果值得推廣。”
慶陽市委常委、環縣縣委書記柴春在開幕式上介紹了環縣草產業發展情況。他說,環縣現有耕地358萬畝,天然草場842萬畝,多年生牧草留存面積100多萬畝,是傳統的半農半牧縣,種草養羊是群眾脫貧致富的主導產業。當地以慶陽市脫貧攻堅“四類分類法”為基礎的“331+”產業帶貧模式,堅持立草為業,興草促牧,草畜一體,年均種植優質牧草70萬畝以上,帶動種草農戶戶均收入達到8000元。
柴春表示,預計到2021年,環縣將建成優質牧草基地120萬畝以上,年產草120萬噸,其中商品草35萬噸,產值達到10億元,種草農戶戶均收入達到1萬元以上。
環縣是甘肅省草畜大縣、旱作農業種植大縣,有著草食畜養殖的良好基礎、青貯玉米等飼草料使用潛力大。2015年,該縣被列入全國“糧改飼”項目試點縣。當地在推廣“糧改飼”引導種植全株青貯玉米,同時也因地制宜,在適合種優質牧草的地區推廣牧草,將單純的糧倉變為“糧倉+奶罐+肉庫”,將糧食、經濟作物的二元結構調整為糧食、經濟、飼料作物的三元結構方面取得了成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