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銀行福州中心支行、貴陽中心支行、深圳市中心支行:以人民為中心 全力做好為民服務工程
人民銀行福州中心支行、貴陽中心支行、深圳市中心支行深入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聚焦惠民利企,全力做好為民服務工程,扎實推進創建“讓黨中央放心、讓人民群眾滿意的模范機關”工作。
福州中心支行:以“啟明星”金融志愿服務引領青年參與創建
福州中支制定“啟明星”金融志愿服務計劃,整合全轄人民銀行分支機構青年力量,成立69支“啟明星”金融志愿服務分隊,面向福建省內特定社會群體宣傳金融知識、講解金融政策、提供金融服務。
為助力穩企業保就業,“啟明星”金融志愿服務隊主動走進中小微企業,做好金融政策宣傳講解和金融服務。一是梳理編發并推廣《“抗疫情 促發展”主要金融政策匯編》,讓金融機構和企業用好人民銀行今年出臺的各項金融支持政策。二是走訪轄區制鞋紡織、生物醫藥、農產品加工等企業,了解其生產經營、出口訂單情況及金融服務需求,宣傳金融惠企政策,“一對一”提出紓困建議。三是部分地區建立“央行+商業銀行+企業”結對子模式,設置金融志愿服務專線,隨時解答企業政策咨詢。四是探索金融線上服務中小微企業模式,舉辦“金融服務面對面”活動、“外匯政策云課堂”系列講座。五是赴工業園區、創業園區開展紓困貸款、創業擔保貸款宣傳推介志愿服務,輔導園區企業通過“金服云”等平臺申請貸款。
“啟明星”金融志愿服務隊還注重提升重點人群金融素養。例如,面向小學生開啟“春季金融知識第一課”,將其納入小學課堂線上教學計劃;向臺商臺胞解讀祖國大陸的金融政策,宣傳推廣《臺商臺胞金融信用證書》,推動兩岸融合發展;開展“金融擁軍”啟明星金融志愿服務活動,走進軍營講解金融知識。
貴陽中心支行:從“三處著眼”打造為民服務工程
貴陽中支堅守金融為民初心,從“三處著眼”,打造為民服務工程。
著眼省情,統籌做好疫情防控和金融支持經濟社會發展工作。貴陽中支結合貴州實際制定19條具體措施,暢通國庫資金撥付、支付結算、現金供應、外匯服務等重要渠道,確保疫情防控期間金融服務持續運行。發布《貴州省人民銀行系統金融支持穩企業保就業工作方案》《貴州省金融支持穩企業保就業操作指引》和《貴陽中心支行關于做好貴州省金融支持穩企業保就業工作的通知》,會同貴州省地方金融監管局搭建省市縣三級常態化政金企對接工作機制,聯合貴州省財政廳創設“穩保貸”貼息產品,推進金融支持穩企業保就業各項工作落地見效。印發《2020年貴州省決戰決勝脫貧攻堅金融支持工作方案》,開展金融扶貧政策效果評估,著力發揮扶貧再貸款結構性引導作用。
著眼社情,做好普惠金融工作。貴陽中支踐行“支付為民”理念,研發推廣“貴州省銀企賬戶大數據管理平臺”,便捷企業開戶和強化賬戶事中事后監管。推廣應用“貴州省征信服務便民信息系統”,有效提升業務辦理效率。發揮金融標準在支持金融業高質量發展中的作用,提升金融消費者服務可得性及滿足感。
著眼民情,持續加大金融知識宣傳力度。貴陽中支組織開展以人民幣防偽鑒別知識為宣傳核心的“人民幣知識宣傳進社區”活動。以保護存款人合法權益為宗旨,開展“存款保險知識進千家萬戶”活動。以網上宣傳與金融機構陣地宣傳為重點,持續做好“蒲公英”金融志愿服務行動常態化宣傳工作。
深圳市中心支行:做好金融支持穩企業保就業等為民服務工程
深圳市中支堅持以人民群眾滿意為準繩,做好金融支持穩企業保就業等為民服務工程。
下沉社區服務“體民情、解民憂”。深圳市中支會同深圳市各區政府、29家商業銀行組成工作專班,在街道社區開展“穩企業保就業”專項行動。推出“一企一策”點對點金融服務和“問卷調查+預約上門”服務,摸清企業融資需求,走訪企業1679家,其中261家企業已獲得授信。推動政銀企對接和直達實體經濟的貨幣政策工具落地,向勞動密集型小微企業發放普惠小微企業信用貸款支持計劃資金9.7億元,惠及企業和個體工商戶5294戶。持續落實再貸款支持,集合黨員業務骨干成立專項再貸款工作專班,協助188家重點企業和11家指定銀行建立資金供需對接。
強化政策傳導“送知識、送溫暖”。深圳市中支組織開展“金融穩企業保就業”金融知識有獎問答,通過“金融鵬程”微信公眾號發布“存款保險十問十答”等內容。進企業、進社區開展宣傳人民幣知識教育活動,開展10期“外匯政策云課堂”線上系列講座,面向市場主體講解最新外匯政策。組織轄內金融機構開展3期“走進金融標準網絡直播課堂”線上培訓。
提升辦事效能“利民行、暖人心”。深圳市中支打造讓金融消費者滿意的“暖心熱線”,復工以來,接起率達90%以上。上線“預約辦事”系統,開展“無接觸”業務辦理。持續優化征信查詢服務,在全市新增17個自助查詢網點和18臺個人信用報告自助查詢機,6家銀行開通企業信用報告網銀查詢服務。推動跨境人民幣業務“便民惠民行”,跨境人民幣結算便利化試點范圍由前海蛇口自貿片區拓展至深圳全市。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