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市副中心打響藍天保衛戰,600余工地已全部實現綠色施工
打贏藍天保衛戰,北京城市副中心在行動。記者從通州區住建委了解到,目前通州區在建的全部600多個項目,已全部實現綠色施工,總建筑面積超過2000萬平方米,力求實現今年全區細顆粒物(PM2.5)平均濃度在前一年數值基礎上再下降。
據了解,通州區全部建筑工程,都要遵循通州區政府提出的強化揚塵治理“雙十條”,其中包括十條作業標準和十條工作機制。每個工程開工前,區住建委、區城管委、區園林綠化局、區水務局、通州公路分局、區生態環境局等職能部門要聯合組成工作組,進入工地進行揚塵治理的指導,開工后,除了區住建委的不定期檢查外,還有第三方公司的巡查,對于易造成揚塵污染的土石方作業工地,將安排督導員駐場。
未來亞洲最大的地下綜合交通樞紐——位于東六環邊的副中心站綜合交通樞紐項目目前正在緊張建設,按照施工方案,這座車站將向地下深挖32米,基坑東西長達2公里,土方開挖量預計將達到1300多萬立方米。日前,記者跟隨駐場督導員老楊,在工地上進行了一圈巡檢。
圍繞基坑,有13個智能環境監測設備,一米多高的白色支架上,頂著一個揚塵監測器、兩塊太陽能電池板和一面顯示屏。別看它其貌不揚,卻有著驚人的監測能力:除了風力、氣溫、噪聲等常規指數外,還能實時監測空氣中粉塵濃度,當PM2.5和PM10的數字超過設置值時,將自動向工地負責人的手機上發送噴淋降塵提示,甚至能精確到具體打開哪一區域的噴淋設施,才能快速釋放大量水汽,有效降低揚塵污染。
從基坑內挖出的泥漿,經過泥漿池沉淀,將統一存放至南側的存土區和晾曬區。在這里,有專人為曬干的泥漿蓋上防塵網。每一輛向外運輸渣土的車輛都裝有定位,離場前,不僅要仔細做好苫蓋,還要經過洗車池、洗輪機的清洗,確保沒有渣土遺撒隱患。登臨高處,記者看到了一輛輛洗地車正在場地內忙碌,邊角地塊、鋼筋加工棚周邊,幾位工人用上了吸塵器,讓剛剛產生的粉塵馬上被收集。
在已經完成土方施工的潞城全民健身工地項目,駐場督導員已經撤走,但揚塵防治卻沒有絲毫放松。現場揚塵治理辦公室就設在工地大門口,不但能監督車輛清洗工作,還能隨時調取環境監測設備的數據。
“我們這兒,被人稱為花園工地。”項目經理史育童說,整個項目采取硬化與綠化相結合的方式,主要道路100%硬化,非硬化區域100%草坪綠化,這樣既能消除裸露土方,還能合理收集利用雨水,節約了水資源。記者發現,這個工地的道路硬化并沒有大面積鋪裝水泥,而是由預制板代替,史育童介紹,這樣做的好處是避免了工程結束后破拆水泥路造成噪音和揚塵污染,預制板拆卸輕松,還能重復利用到其他工程上。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