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自然資源綜合治理,構建生態環保大格局”
“中央生態環保督察既是檢驗我們以往工作的‘專家會診’,更是幫助我們推進更高水平生態建設的‘苦口良藥’。”浙江省自然資源廳黨組書記、廳長黃志平接受記者采訪時開門見山地說。
“解決生態問題必須多管齊下”
談及對中央生態環保督察的認識,黃志平表示:“自然資源部門肩負著守護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的歷史使命。組建自然資源部門,本質上就是要改變過去部門分割管理弊端,實行整體保護、系統治理,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他認為,督察是完善自然資源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重大契機。
“開展中央生態環保督察是落實‘生態問題必須多管齊下’綜合治理觀的重大契機,有助于強化正確的發展觀、生態觀、政績觀,有助于推進經濟結構、生產方式和不良生活習慣轉變,有助于構建上下聯動、部門協同、全民參與的生態綜合治理大格局,進一步補齊短板弱項,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再上新臺階。”黃志平說。
浙江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重要萌發地,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發源地和率先實踐地。今年,浙江省自然資源廳在全省自然資源系統廣泛開展“兩山”理念提出15周年系列活動,包括開展踐行“兩山”理念理論研討與交流、案例征集與評選等7項具體活動,系統總結“兩山”理念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成果。“我們要把此次督察與踐行‘兩山’理念結合起來,圍繞高水平建設美麗浙江的國土空間,深入探索實踐護美綠水青山、做大金山銀山的新路子。”
“當前仍有三方面問題需引起重視”
當廢棄礦山成為網紅旅游打卡地,當農田上長出綠色有機農產品,當村莊依靠綠水青山吃上生態飯……浙江在發展中堅守綠色底色,一幕幕生動轉變詮釋出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
然而,浙江“七山一水兩分田”,陸域面積不算大,如何平衡發展和保護之間的關系?面對浙江的資源省情,以及當前國際國內復雜嚴峻的經濟形勢,黃志平客觀分析了當
前存在的三方面問題。
“首先是經濟下行背景下,地方依賴資源大規模投放的發展觀念有所反彈。”他表示,部分地方節約集約利用自然資源的意識還不夠強,還習慣于依靠增量擴張拉動經濟增長,依然有鋪攤子、上項目的沖動。在新一輪國土空間規劃編制中,不少地方要求給予大量“增量”空間,對編制“存量”規劃有抵觸和畏難情緒。
其次,廢棄礦山生態修復歷史欠賬較重。近十幾年來,浙江省累計完成了“兩路兩側”和“四邊”區域內廢棄礦山治理1496處。但隨著交通路網拓展,原“四區兩線”范圍之外以自然修復為主的廢棄礦山,成為“兩路兩側”可視范圍內急需生態修復的礦山(初步確定約410處),且大多是高、難、險、陡的“硬骨頭”,投入大、技術要求高,礦山生態修復任務艱巨。
“最后,監管手段和技術力量等基礎有待加強。如海洋管理方面,盡管近年來開展了海岸線修測、海島地名普查等基礎調查工作,但如海島法實施前已發放林權證、土地證情況,全省沿海灘涂資源現狀及變化等本底不清制約了精準管理。同時,與廣東、山東等兄弟省相比,我省海洋科研整體水平不高,對海洋管理的支撐作用不足問題依然突出。”黃志平說。
“在一張藍圖上實現部門協同”
生態環境保護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政府、企業、群眾等社會各個主體共同參與。黃志平告訴記者,下一步將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統一部署,聚焦主責主業,加強部門聯動,近期將重點做好三方面工作。
首先,完善省域生態空間格局,促進人類與自然和諧共生。在新一輪國土空間規劃編制中,深化主體功能區戰略,堅持底線思維,完善生態、農業、城鎮空間布局,構建全域協調的國土空間新格局。
其次,加快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改革,促進“兩山”轉化發展成果共享。具體表現在,高質量完成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推進全省自然資源確權登記全覆蓋,推進省市兩級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編制工作等。
最后,加強自然資源綜合治理,促進生態環保大格局部門共建。黃志平介紹說,浙江要在全國率先建成空間治理數字化平臺,從自然、人造、未來三個空間維度,打造“一庫、一圖、一箱和X場景應用”,努力實現在一個屏幕上進行輔助決策,在一張藍圖上實現部門協同,在一個平臺上服務市場主體。
同時,樹立“大執法”理念,加強與綜合執法、生態環境、交通運輸、農業農村、水利、林業等部門和監委、公安、檢察、法院等執紀執法司法機關的對接,全面構建權責統一、協同高效的自然資源行政執法體制機制,以及及時順暢的行刑銜接機制,推進執法綜合監管平臺互聯互通和數據共享。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