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大省陜西5年來考古發掘古遺址古墓葬1.6萬處出土文物4萬余件組
央廣網西安12月2日消息(記者雷愷)陜西省新聞辦今天(2日)召開發布會,陜西省文物局局長羅文利介紹了陜西省文物保護利用工作總體情況。
陜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文物事業發展,在機構改革中保留省文物局并增設1個內設機構;制定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文物工作的實施意見》《關于加強文物保護利用改革的實施方案》《陜西省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程(2018-2022年)實施意見》,將文物保護納入年度目標責任考核;在全國率先編制《陜西文物保護總體規劃》《陜西長城保護總體規劃》,創新編制《省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保護管理規劃》《陜西革命文物保護規劃》《文物保護單位防雷設施建設規劃》等,確保文物保護工作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大局。
“十三五”期間,陜西省投入54億元實施文物保護維修工程335項,完成革命舊址保護修繕和環境治理254處,修復可移動文物2.4萬余件(組)。完成第一次國有可移動文物普查,開展長征、抗戰和石窟寺、秦嶺地區、黃河沿線等文物專項調查,基本摸清文物家底。以“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路網”申遺成功為契機,全面促進文化遺產保護管理水平,石峁遺址和西漢、唐代帝陵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全省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和預備名單共9處42個點。發揮高校、科研院所資源優勢,建成國家重點科研基地5個開展可移動文物保護修復和預防性保護,實施文物科技保護研究項目100余個、共有45個獲獎,其中秦兵馬俑考古發掘現場保護研究項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陜西推進“河套地區聚落與社會研究——考古中國”重大項目,在周、秦、漢、唐都城和帝王陵開展的考古研究為大遺址保護利用奠定基礎。5年來開展主動考古項目103項、配合基本建設項目540余項,發掘古遺址、古墓葬1.6萬處(座)、出土文物4萬余件(組)。“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30年來陜西有26項入選,約占全國的十分之一,其中黨的十八大以來有11項入選,近3年連續每年2項入選。陜西考古工作支持了國家大型基本建設,經考古發現建立的博物館成為讓世界了解陜西乃至中國古代文明的“金色名片”,考古遺址公園建設促進了當地經濟社會發展;陜西考古成果揭示了人類起源和中華文明源脈,展現中華文明發展歷史脈絡,為展示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講清中華文明輝煌成就和對人類文明重大貢獻提供了實證。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