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高質量發展,政府要用好指揮棒
黨的十九大提出,建立優質高效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提倡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在筆者看來,高質量發展指的是發展的高質量,而非把所有的醫院都發展成解決疑難病癥的高水平醫院。高質量發展的結果應該是建立現代醫院制度。也就是說,每個醫院圍繞自己的功能定位,用高質量的發展理念、發展方式和發展路徑來建立現代醫院管理制度,建立符合功能定位的醫院管理運行的體制機制,最終讓本轄區的老百姓享受到方便、經濟的醫療服務。
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并不只取決于醫院自身,影響因素有很多,其中政府的作用至關重要。政府希望公立醫院轉變發展方式,轉變投入重點,轉變管理理念和方法,自己首先就要做出變革。如果評價公立醫院時重規模,評重點學科時看床位,就很難讓醫院在發展方式上從規模擴張型轉向質量效益型。
推動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首先,政府要用好資源配置的手段,尤其是優質醫療衛生資源的配置。患者之所以扎堆在一些大城市,根本原因是地方優質資源缺乏,且僅有的優質資源從結構到區域布局再到醫院的分配都不合理。當前,加強公立醫院服務體系建設,上下協同、區域協同、內外協同,本質就是要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和使用。對公立醫院的布局既要有國家的醫學高峰,比如國家醫學中心、國家區域醫療中心,發揮醫學科技發展的引領作用和輻射作用;也要布局一批省級醫學中心和省級區域醫療中心,在省域內發揮帶頭引領和輻射作用;同時,重點強化縣級醫院的能力建設,使縣級醫院成為縣域內醫療服務的主力軍和領頭羊。
其次,對醫院和醫生的考核評價標準要變。過去對醫院的考核是以結果為導向,通過橫向比較和自身縱向比較來看醫院所處位置,以及和現代醫院管理制度理想狀態的差距。高質量發展強調的是過程,意味著不僅僅看醫院的現狀,還要看它的發展方向、發展方式、發展態勢、發展的可持續性等。
好醫生是好醫院的魂,對他們的評價標準也要變。現在,醫生的評價標準是職稱、學歷,是看醫生會不會開刀、能不能診斷疑難病癥。這些當然重要,但不應成為唯一的評價指標。國際上公認的“五星級”好醫生的標準是,有效的治療者、有效的溝通者、有效的健康管理者、有效的協調者和有效的健康理財者。高質量發展下的人力資源評價,應該改變傳統的以技術和疾病治療為導向的評價標準。
再次,價格機制、薪酬制度、醫保支付等制度必須變革。過去的制度變革是服務于公立醫院運行機制的改革,維護其公益性,當任務轉為促進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時,原有制度改革就不足以滿足要求。比如,隨著緊密型醫聯體的建立,對于編制的要求,由過去僅僅要求增編轉變為在醫聯體內打通使用。因為如果人財物不打通,所謂的緊密型醫聯體、醫療集團就無法真正發揮效用。
(作者系清華大學萬科公共衛生與健康學院常務副院長)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