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復醫學會綜合學術年會在京舉辦 居家康復受關注
中新網北京新聞12月1日電 (記者 杜燕)為期三天的2020第四屆中國康復醫學會綜合學術年會暨國際康復設備博覽會在京舉辦,聚焦康復醫學領域前沿理論和康復實踐的重大問題,搭建康復學術交流的高端平臺,助推康復醫學和康復產業發展。其中一場論壇上,與會專家圍繞居家康復展開探討,共商“打通康復最后一公里”。
今天,記者從本次年會上了解到,年會以“智慧引領,科技賦能,創享康復未來”為主題,舉辦綜合國際康復主論壇、醫養結合高峰論壇及40余個分論壇,匯聚康復、醫療、護理、療養、養老等領域國內外知名專家,研討交流先進康復理念、技術創新與服務經驗。
近年來,居家康復作為一個新興的服務領域,受到越來越多關注。年會期間,中國康復醫學會居家康復專委會舉辦居家康復分論壇,圍繞“居家康復可行性論證”和“基于標準和指南的居家康復發展”展開討論,希望能打通康復最后一公里,進一步提高居家康復的服務能力,滿足民眾多層次醫療服務和健康需求發揮應有的作用。
中山大學附屬第七醫院康復醫學科學科帶頭人、中國康復醫學會居家康復專委會主任委員、世界衛生組織康復合作中心主任黃東鋒在論壇上談到,當代老年人收入水平總體不高,失能問題日益突出。從老年人的照料護理服務狀況來看,醫養康結合亟需發揮作用。
他說,國家相繼出臺了多項政策鼓勵為社區高齡、重病、失能、部分失能以及特殊家庭等行動不便或確有困難的老年人,提供定期體檢、上門巡診、家庭病床、社區護理、健康管理等基本服務。
不過,他指出,目前國內康復醫療體系存在功能定位不明確,銜接機制不完善,雙向轉診欠流暢,居家服務不成熟,康復人才匱乏等問題,“居家康復服務正在積極探索。”
他介紹,今年疫情期間,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科技局、順德第二人民醫院發起,結合第三方康復醫療數字信息化平臺,開展和實施順德區腦卒中患者免費遠程居家康復服務的活動。隨著人工智能、大數據的發展以及可穿戴產品的研發和普及使用,這種通過數字化康復診療系統、醫療技術與運營服務、醫療物聯網設備的互聯網遠程康復是有益的探索。
他認為,互聯網遠程康復打破時空限制,且能提高專業人員尤其是康復工作者的工作效率,即通過在線智能化運動訓練指導和示范不斷調整訓練方案。同時,還能實現健康檔案和數據分析智能化,實現服務個性化;也利于居家康復服務的規范和標準化,為各方支付和保障提供準確信息和依據,服務品質和消費公開透明。
“互聯網遠程康復還缺乏大規模實施和應用的經驗和循證醫學研究資料證實。”他表示,希望通過業界的探討開展居家康復可行性論證,制定居家康復標準和指南促進行業發展,“預計明年下半年出臺居家康復指南。”
青島大學附屬醫院康復醫學科主任王強談到,居家康復可以進行物理治療,比如進行關節活動度訓練、物理因子治療消炎止痛,也可以進行語言治療、心理治療等。他強調,從進行居家康復開始,要加強醫患溝通,及時定期了解患者的具體情況,同時治療師以及護理人員也需要給予患者適當的肯定和表揚,最終達到較佳的康復效果。
當天,南京醫科大學康復醫院客座教授羅筱媛、武漢大學中南醫院神經康復科主任廖維靖、江蘇省昆山市康復醫院院長彭志堅、海南省人民醫院康復醫學科病房主任符俏、同濟大學附屬上海市第四人民醫院康復醫學科執行主任張弘等圍繞居家康復服務實施的保障與主要任務、機構能力及改進措施、資金解決辦法、面臨的醫療風險問題、全流程穩健推進居家康復等展開探討。
據悉,本次會議頒發了2020年度中國康復醫學會科學技術獎、教學成果獎、年度優秀獎、第五批終身成就獎,表彰了綜合學術年會優秀論文,舉辦了《康復醫學指南》系列叢書新書發布啟動儀式。
會議期間同期舉辦第四屆國際康復設備博覽會,展位面積達到12000平米,100余家企業展示分享新時代康復醫學新技術、新產品。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