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跨雪域高原 援藏醫生以醫授人以漁
援藏醫生、晉江市安海醫院普外科主治醫師曾國清。 受訪者供圖
“一次援藏行,一世援藏情,此愛跨山海,山海亦可平。”回想起剛剛結束的援藏工作,福建泉州晉江市安海醫院普外科主治醫師曾國清如是感慨。
作為福建省首批“組團式”醫療援藏隊隊員之一,曾國清2021年8月踏上“離天最近的土地”,支援西藏昌都市洛隆縣人民醫院,開啟為期一年的援藏之旅。
曾國清醫生(右)為藏族民眾看診。 受訪者供圖
15日,剛回到原先工作崗位的曾國清接受中新網記者采訪時表示,感謝這段經歷,讓我有機會為西藏人民作貢獻。
為做好西藏地區醫療衛生工作,自2021年起,國家衛健委開展“組團式”醫療援助西藏部分縣人民醫院工作,目標是實現醫療援助從“輸血式”支援向“造血式”支援轉變。
克服高原反應是“必修課”。“高原特殊的環境讓我們欣賞到壯美風光的同時,也帶來了第一道考驗。”回憶起剛進藏的時光,曾國清說,雖然進藏前做了體檢和充分的準備,但頭痛、流鼻血等高原反應還是不期而至,吸氧、布洛芬、安定片等是醫生們對抗高原反應的“武器”。
到達洛隆縣人民醫院后,曾國清擔任外科主任。“剛到醫院時,外科才從婦外科分出來半年有余,科室人員能力參差不齊,科室業務單一,與內地醫療水平存在顯著差距。”
于是,曾國清先從紀律與服務入手,堅持帶隊查房,及時發現、指導、解決管床醫生的治療疑難及診療不規范、不完善之處,保障科室安全生產。針對門診病人就診困難問題,他則增加外科門診及專家門診班,讓病人都得到專業的診療服務。
大骨節病是西藏地區高發的地方性、變形性骨關節病,不少藏族民眾長年未進行治療,落下終身殘疾甚至喪失勞動能力。除了科室的日常工作,曾國清把大部分時間都花在了當地大骨節病患者的救治工作上。
他協調外科開展洛隆縣“大骨節病”篩查工作,組織開展“大骨節病膝、髖關節置換術”手術119例。面對高難度的、復雜的大骨節病人,他對接內地知名醫院骨科專家,送往西藏自治區外進行治療。
目前,洛隆縣人民醫院已成功通過自治區驗收,成為西藏縣級醫院中唯一一家大骨節病醫療救治定點醫院。
“其實,在援藏期間,做多少手術,治多少病,不是最主要的目的。”曾國清認為,為西藏留下一支帶不走的醫療隊伍,才是他們醫療援藏的使命。
來到受援醫院后,曾國清與2名本地外科醫生簽署了師帶徒協議,通過典型病例討論、手術臺上實時教學等多種方式提升他們的診治能力,逐步提升西藏地區醫生的技術水平。
在西藏,山高路遠,就醫不便,很多藏族民眾病了就忍著挨著,病痛實在緩解不了才會考慮就醫。工作之余,援藏醫療隊多次組織參加義診,下鄉送醫送藥,幫助解決藏族民眾的醫療問題。
援藏期間,曾國清指導當地醫生,幫助其提升診療能力。 受訪者供圖
“西藏人民很淳樸、真誠,對醫務人員很是尊敬。”最讓曾國清難忘的,是他第一次收到藏族民眾出院時獻給他“哈達”的場景,“那種誠摯的眼神與情感,令我深刻體會到了援藏的價值和意義。”
“再回首,洛隆的藍天白云、草木群山,還有淳樸善良的人們都讓我感到眷戀與不舍。”曾國清表示,新一批的“援友”已經接下“接力棒”,“希望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西藏醫療水平越來越高,也愿西藏人民的生活更加幸福美滿。”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情注高原育雛鷹——教育援藏工作速寫
數據顯示,2021年西藏受援學校高考總上線率、本科率、重點本科率,中考區內重點高中、普通高中升學率等,均穩步上升。[詳細] -
重慶市疫情防控支援隊在昌投入工作
8月12日,重慶市衛生健康委積極行動,全力組織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重慶市中醫院、重慶市疾控中心和重慶萬州、武隆、酉陽3區疾控中心的10名專家,組成重慶市疫情防控支援隊順利抵達昌都。[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