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首次開展飛播造林試驗
直升機正在提取造林用的種子。
飛播造林是利用飛機播種對大面積宜林荒山進行綠化,天然飛籽成林具有速度快、效率高、省勞力、質量好的優勢,在荒山荒坡面積大的地域,飛播造林的效果十分明顯。西藏自治區地域遼闊,生態建設任務艱巨,開展飛播造林試驗,對加快恢復和擴大林草植被,推進國土綠化具有重要意義。6月9日上午,西藏自治區2020年飛播造林試驗飛行作業在西藏自治區拉薩市正式啟動,這在西藏自治區尚屬首次,將填補西藏無飛播造林的歷史空白。
9個播區 借助雨季造林
6月9日上午10時許,西藏自治區拉薩雪鷹通用航空公司的停機坪上,兩架直升機正在進行飛行前的準備工作。這次飛行和以往的每一次飛行都不一樣,因為飛機要攜帶造林用的種子,在空中進行撒播——也就是飛播造林。
6月8日,西藏自治區氣候中心發布消息,西藏自治區已正式進入雨季。雨季是一年中降水相對集中的濕潤多雨季節。受地理和氣候環境影響,西藏雨季為每年的5~10月,該段時間的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80%以上。這時,氣溫高、濕度大,是植樹造林的好時機。今年飛播造林將持續到6月20日。
在啟動儀式現場,記者了解到今年設計的播區位于拉薩河城關區南北山地下部、拉薩河流域下部、雅魯藏布江中上游北岸河谷沙地。各播區相對高差較小,地勢開闊,凈空條件良好,各播區植被總體覆蓋度適中,適宜飛播造林。
西藏自治區林業和草原局二級巡視員胡志廣表示:“今年是首次進行飛播造林試驗,接下來會緊抓監測等一系列工作,形成一套符合西藏自治區實際的技術措施。這次如果成功,對于加快西藏自治區國土綠化進程,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總結經驗 生態環境在不斷改善
在此次飛播造林工作中,西藏自治區從陜西省林業調查規劃院邀請到了經驗豐富的專家。專家組從4月份開始,就對飛播區的氣候、植被、土壤、造林樹種、飛行條件等進行了調研。“涉及西藏自治區拉薩市城關區、達孜區、柳梧新區和山南市貢嘎縣、扎囊縣2市5縣(區)11個鄉鎮9個播區,飛播作業面積21.8萬畝,宜播面積率93.01%。這些都是經過科學調查后確定的。”陜西省林業調查規劃院副總工程師魏如凱介紹,“經過綜合分析研判,我們認為在這個區域開展飛播造林是可行的。計劃播撒119.3噸種子。”
“我們在這些工作的基礎上,進行了可行性分析。發現西藏的生態環境有了進一步改善,具有飛播造林的基本條件。此外,前期人工點撒為此次飛播造林提供了技術支持和技術保障。”魏如凱介紹。
樹灌草結合 增加生物多樣性
在現場,工作人員正在忙著處理即將播撒的種子。記者了解到,由于種子容易受到蟲子、鳥類、牲畜等的破壞,因此要先與防蟲保水的藥劑攪拌均勻,再進行晾曬后才能播撒。
飛播造林植物包括沙棘、錦雞兒、砂生槐、臭椿、沙蒿等樹(草),種子質量符合國家飛播造林技術規程要求。“采用樹灌草結合的形式,一旦造林成功,能夠增加生物多樣性。”胡志廣說。
種子那么輕,如何著土、發芽、生長呢?魏如凱解釋:“植物飛播造林是模擬天然下種更新的一種造林方法,因為自然界中的種子掉下來是不覆土的,更貼近自然造林方式。”
按照飛播區域的自然立地條件將飛播造林播區劃分為土石山地陽坡立地、土石山地陰坡立地、河灘流動沙地立地和山坡流動沙地立地4個類型。“總體來講,這次播區的植被、土壤、水熱、地形條件以及宜播面積率均達到了飛播造林的要求。現在是雨季,在水量充沛的情況下就能發芽,提高成活率。”魏如凱說,“今年成活率如果能達到20%,就算成功。”
“西藏自治區森林覆蓋率低,提升森林覆蓋率并不容易。按照當前人工造林來看,成本很高,而且管護周期長,尤其是灌溉是難點。而飛播造林選擇的是比較適宜干旱地區生長的樹(草)種,一旦長出來,后期也不需太多的管護。”西藏自治區林科院院長李炳章介紹,“還能到很多人工到不了的地方。此外,飛播造林速度快。飛播作業5至6分鐘就能完成幾百公斤的種子撒播。”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西藏自治區生態環境廳成立3個區域環境監察專員辦公室和 7地市生態環境監測中心
日前,西藏自治區生態環境廳東、中、西部3個區域環境監察專員辦公室和7地市生態環境監測中心先后掛牌成立。[詳細] -
四姑娘山發現數千株獨葉草 屬國家一級瀕危珍稀保護植物
近期,四川省相關專家在四姑娘山進行野外調查時,發現一處國家一級瀕危珍稀保護植物獨葉草種群分布。[詳細] -
西藏自治區拉薩市農村飲用水衛生監測率100%
近日,記者從西藏自治區拉薩市疾控中心了解到,近年來,西藏自治區拉薩市疾控中心高度重視全市農村飲用水監測項目工作,監測工作從無到有、不斷進步、發展和提高。[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