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用好“三調”成果 筑牢生態安全屏障
中國西藏網訊 12月24日,西藏自治區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以下簡稱“三調”)主要數據成果公布。
圖為西藏自治區“三調”工作攻堅階段視頻會 西藏自治區自然資源廳供圖
“三調”結果顯示,西藏全區林地2億多畝,草地12億多畝,林草總面積占國土總面積的比例由“二調”時略有下降(但這不包括調查為濕地的森林沼澤、灌叢沼澤和沼澤草地),但林地、草地、濕地、水域等生態功能較強的地類,從十年前“二調”的107.35萬平方公里增至現在“三調”的108.11萬平方公里,在“三調”統計中,林草濕水等生態相關地類占全區總面積比例高達90%。
西藏自治區自然資源廳黨組成員、副廳長次仁央宗表示,近年來,西藏自治區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工作,在各級黨委政府堅強領導下,實施了退耕還林還草、荒山造林、封山育林等一系列工程,從“三調”結果可以看出十年間西藏生態文明建設成效明顯。但隨著青藏高原變暖、降水量增多的自然氣候變化結果,也出現了冰山退化的現象,生態環境脆弱的自然環境基本區情沒有改變,生態環境格局仍需持續調整優化,必須進一步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 發展理念,堅持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
圖為羊卓雍錯
次仁央宗表示,要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充分應用“三調”成果,進一步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統治理,更加科學地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合理安排生態建設布局,持續推進青藏高原生態修復和保護工程,筑牢西部生態安全屏障。要敬畏自然,順應自然,尊重自然規律。對“三調”發現的不符合自然地理格局的土地利用方式,要創新思維、實事求是、因地制宜,按照“宜耕則耕、宜林則林、宜草則草、宜濕則濕、宜沙則沙、宜冰則冰”的原則,充分發揮比較優勢,進行科學有效調整;對于高能耗、高污染的用地單位要積極引導,促使加快轉型升級,逐步退出,還天空一片藍,還河湖一片綠,把綠水青山蘊含的生態價值逐步轉化為金山銀山,為新時代建設幸福美好新西藏做出新貢獻。(中國西藏網 記者/賈華加)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調查數據顯示西藏生態文明建設成效明顯
12月24日,西藏自治區政府新聞辦召開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主要數據成果新聞發布會。[詳細] -
拉薩市鄉村“四旁”植樹行動取得階段性成果 今年全市栽植苗木93萬余株
拉薩市林草局相關負責人表示,2021年度拉薩市鄉村“四旁”植樹行動取得階段性成果,共栽植苗木93.07萬株(約1.86萬畝),主要種植沙棘、楊樹、柳樹、榆樹等鄉土樹種。[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