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中小學生態文明教育怎么做
教師可以把疫情教育與個人思考結合起來,讓學生反思領悟“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每個人在生態文明建設中所作出的努力,都是建設美麗中國的滿滿的正能量。
面對突然來襲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教育部提出“停課不停學”。各地學校應該抓住這一特殊時間與情境,在學習各學科知識的同時有機融入生態文明教育,有效培育學生生態文明素養。
將生態文明教育與學校德育緊密結合,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生態價值觀。
中小學校的學科教學與思政課中融入疫情教育是十分必要的。教師可在教育教學中融入愛國主義教育。這次疫情,使我們懂得了生態共同體的本質,懂得了只有保衛好共同的家園,我們的生活才能和諧美好。我們要熱愛自己的國家,尊敬那些為了人民的生命安全舍身逆行的新時代英雄。因此,當前的疫情是中小學生的人生必修課,能夠培養學生正義、責任、勇敢與擔當的品質,讓學生更加熱愛國家、熱愛社會與家庭。
教育教學中可注重學生的個人品德修養教育。教師需要引導學生獨立思考未來在學習與生活中如何更好地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師可以把疫情教育與個人思考結合起來,讓學生反思領悟“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每個人在生態文明建設中所作出的努力,都是建設美麗中國的滿滿的正能量。
從國內國際雙重視角滲透人類命運共同體教育,培育生態素養。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30可持續發展議程》中的17個可持續發展目標,為國際社會可持續發展與進步指明了發展方向。將可持續發展目標和國家生態文明建設諸項要點納入課程與課堂教學,是中小學當務之急。
可以開展生態文化教育。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貫徹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此次疫情應該讓每一個人懂得,敬畏自然、敬畏生命、保護動物為世界各國可持續發展所必需,從自身做起、從現在做起是當務之急。
可以開展生態環境教育與生態經濟教育。學校可引導學生在家學習期間,認真踐行節水節電、垃圾分類與廢物回收再利用等活動,開展健康生活方式小課題研究,在學習思考與實踐中培育生態素養。
可以進行生態安全教育。定期指導學生開展家庭勞動教育,鼓勵學生在家做飯、整理個人與家庭衛生,讓學生了解有機食品與衛生、了解世界各地的糧食與食品安全,逐步理解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含義。
將生態文明法制教育積極融入中小學教育教學活動。
大自然再一次給人類敲響警鐘,我們需要思考如何保護野生動物,如何用法律確保生物安全。中小學生學習掌握與生態環境相關的法律、法規與科學知識,做到知法、懂法、守法、護法,是十分必要的。
通過線上教育教學實踐活動,讓學生從國際、國內層面了解相關法律法規,如《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宣言》《世界自然保護大綱》等,國內的《自然保護區條例》《關于推進節約型社會建設的若干政策措施》《水污染防治法》《環境保護法》《陸生野生動物保護法實施條例》等。引導學生從中學習、研究相關條例,并提出自己的建議,培養學生的批判思維能力。
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線上學習,有效利用網上博物館、植物園、自然保護區與各級環保網站,分析各種數據,思考環保措施,鼓勵學生提出可行性建議,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全機構共同培育青少年生態文明素養,開展生態行動。
疫情之下,青少年在家停課不停學,有較為充裕的時間去思考踐行生態文明理念。一是學校、家庭、社區等通過新媒體宣傳垃圾分類及環境保護知識,學生在家庭層面踐行,潛移默化地提升生態文明素養。二是疫情下人工智能時代的生態文明教育思考。目前新冠肺炎疫情形勢依然嚴峻,人工智能成為一種新生力量助力抗疫。學校應該順勢而為,與政府、社區、企業等合作,開展泛在學習,積極培養青少年批判思維能力、協作溝通能力、創新思維能力等關鍵學習能力,引導學生思考在人工智能時代如何參與生態文明行動,如何開展對生態環境破壞行為的監督,如何讓更多的人意識到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等一系列問題。
(作者單位: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終身學習與可持續發展教育研究所,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優先關注課題“中小學生態文明與可持續發展教育的實施路徑研究”[CEJA17071]成果)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抗疫,全面審視我們的家庭教育
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認為,未經審視的生活是不值得過的。盡管新冠肺炎疫情逐漸得到有效控制,我們的生活正在逐步恢復,漸入正軌,但過去并不等于遺忘。[詳細] -
居家勞動也是一種教育
當下,有的省份還未正式開學復課,有的省份則進入“網絡開學”階段。面對“加長版”的假期,有必要改變一些地區防疫期間中小學生的學習模式。[詳細] -
北京高校“妙招”促就業 學生淡定“云面試”
今年北京高校畢業生約24萬人。新冠肺炎疫情下,北京市各高校舉辦網上招聘會,尤其是為湖北籍畢業生有針對性地提供崗位信息、求職技巧等,確保學生合理期望下的充分就業。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