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良好家風 留給孩子“最美駐守”
“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
“愛子,教之以義方”;
“愛之不以道,適所以害之也”;
“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摘自《平“語”近人——習近平總書記用典》
近日,筆者重溫了《平“語”近人——習近平總書記用典》第四集“國之本在家”,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家風的重要論述,凸顯了總書記對家庭建設的高度重視,闡釋了家庭的前途命運和國家、民族的前途命運緊密相連。
好家風樹立好品德。“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司馬光雖官高權重,但嚴于教子,其子個個謙恭有禮,不仗父勢,不恃家富,人生有成,以致世人有“途之人見容止,雖不識皆知司馬氏子也”。“孔融讓梨”的家庭小事成為中國千百年來傳承的經典美德。“莫以惡小而為之,莫以善小而不為”,告訴人們小善積多了能成為利天下的大善,而小惡積多了則“足以亂國家”,用什么是善、什么是惡的道理引導孩子們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好家風樹立大志向。“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革命戰爭年代,在硝煙彌漫、滿目瘡痍的中華大地上,“母親叫兒打東洋、妻子送郎上戰場”“最后一塊布做了軍裝、最后一口飯做了軍糧、最后一塊門板做了擔架”,一曲曲感天動地的不朽詩篇譜寫了中華民族“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家國情懷。“四有書記”谷文昌帶領東山縣人民苦干14年,終于把一個荒島變成了寶島,他自己沒有留下任何值錢的物質財富,卻給子女留下了“簡樸清貧、為民奉獻”的最大家教。有家才有國,有國才有家,小家連著大家、連著國家,國家富強,民族復興,最終要體現在千千萬萬個家庭美滿上,體現在億萬人民生活幸福上,千家萬戶都好,國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
好家風形成好風氣。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魚和熊掌不可兼得,當官發財兩條道,當官就不要發財,發財就不要當官。地委書記楊善洲,老家房屋漏水,他只寄回一封信和30元錢,囑托家人“買幾個盆盆罐罐先接下,實在不行就挪挪床鋪”,因為他心里始終裝著百姓,老百姓的事情比天大。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者焦裕祿、孔繁森,一輩子用好家風嚴肅生活紀律,一輩子用好家風教育子女,才在時代的洪流中刻下不朽豐碑。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礎。也許有人會說:“我家就是個普普通通的家庭,談不上什么家風。”其實不然,每一個家庭都有各自的家風,它體現在我們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中,體現在家庭生活的點點滴滴、父母的為人處世中。比如,面對年邁的父母,我們能否多一些關心、多一分理解和包容;面對幼小的孩子,我們能否少一些應酬、多一些陪伴,多陪孩子玩玩親子游戲、多陪孩子一起閱讀書籍,而不是一有空閑便低頭耍手機、刷抖音;外出旅行時,能否不隨地吐痰、不亂扔垃圾……通過父母良好的生活習慣,讓孩子們從小養成積極健康、文明向上的生活態度。
我們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夢想,每一個家庭都有家庭的夢想,我們還有共同的中國夢。好的家風,穿越時空;好的家風,安身立命。我們希望每一位公民都用良好的家風正風肅紀、律己育人,傳承良好家風,留給孩子“最美駐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讓孩子們上好“特別一課”
這個戴著口罩迎來的“六一”國際兒童節,注定與以往有些不同。疫情防控阻擊戰是“教材”,也是“課堂”,上好了這一“課”,特殊時期的別樣經歷,會化作孩子們茁壯成長的寶貴養分。[詳細] -
小小少年 大大能量
作為班里的語文課代表,次旦群措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幫助學習較差的學生溫習功課。[詳細] -
習近平寄語廣大少年兒童
希望廣大少年兒童刻苦學習知識,堅定理想信念,磨練堅強意志,鍛煉強健體魄,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時刻準備著。[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