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炳根:五十余載教涯的數字“密碼”
任教近50載,發表論文200余篇,其中被SCI收錄120余篇,堅持做慈善25年,與妻子攜手相伴57個春秋……曾任教于中國海洋大學數學科學學院的退休教授張炳根一輩子都在和數字“打交道”。這些成就中的任何一個單拿出來,都會讓旁人驚呼的“數字”,貫穿著這位耄耋之年的老教授一生。
每一個數字背后都沉淀著很多故事。出生在上海的張炳根,自念書起便知道生活的艱辛和“讀書是最好的出路”。只是好景不長,高三僅僅過了一個學期,張炳根突然患上了肺結核。在醫療條件落后的年代,反復的病情使他咳血嚴重。思慮再三,他不得不選擇臨時休學,在家里養了一年多的病。疾病讓本就清寒的家庭雪上加霜,落下的學業也需要從頭補起。
但張炳根沒有放棄自己的“大學夢”。養病期間的張炳根一邊補習,一邊常與高考后的同學聊起大學的經歷,“我有個同學已經考到了青島,跟我說了很多那里的自然環境,講起海水浴場、魯迅公園,讓我非常感興趣”。1953年,痊愈后的張炳根懷著對青島的向往,收到了當時在青島辦學的山東大學的錄取通知書。他與數學的緣分,也正式開始。
作為那個年代難得的大學生,張炳根“那時候日常除了上課就是在圖書館自習,幾乎每天都要學習到深夜。”孜孜求學的他得到了以“治學嚴謹”聞名的教授張學銘的認可,“全班87個同學中,只有我一個人可以到張學銘教授家吃飯。”聊起導師,張炳根有些動容。當年,兩個人的話題常常從學術、業務領域,一直到政治、思想領域。新中國最初的歲月里,學者和青年學子為國家科技振興而立下志向。“中國為什么一直受帝國主義的欺負,就是我們的現代科學太落后了。作為青年學生,我們就應該有志向,要科學報國。”
在張學銘教授的影響下,張炳根從大一開始一邊積極上黨課,一邊用功學習科學知識,希望擴大中國數學學科在世界上的影響。“中國的知識分子肩上,應該有責任,發展我們的科學事業。”1957年,張炳根以全班第一的優異成績畢業,并留校任教,兼任微分方程教研室秘書。翻開他畢業證書上的成績表,每一門課結業成績后都赫然印著“優秀”,“雖說從一年級開始,我班上就有十來個女同學,也有女同志過來對我有所表示,但我都是無動于衷的,也不找女同學談朋友。”張炳根望了望坐在身旁的妻子趙玉芝,“后來在教書的時候遇到了她。”
1958年,山東大學主體遷往濟南,海洋系、水產系的全部師生及物理系、生物系、數學系等院系的部分師生留在青島,成立山東海洋學院(中國海洋大學前身)。張炳根以一腔熱忱繼續留在青島,在山東海洋學院任教。其間,張炳根結識了他的夫人——1960年從北京大學物理系畢業后,分配在中科院物理所、后調入山東海洋學院物理系任教的趙玉芝。
兩人1963年完婚,自那時起便居住在學校附近的教師公寓里。他們每天白天給學生上課,晚上回來一人一頭在一個書桌上備課、研究。“即便是我們很熟悉的課,頭天晚上也要仔細地把它搞得更通俗,更容易接受。”
1972年,張炳根被分配到海洋系海浪教研室,從事海浪課題研究。兩年內他便發表海浪方面的研究論文3篇,其中關于海浪波面最大值的成果,由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用實測海浪資料得到驗證,他的公式比英國著名海浪專家朗格·赫金斯提出的公式更符合實際,而他關于非正態分布的海浪波高的公式,比國際雜志,《淺海海浪》上發表的類似結果還早一年。
潛心科研的夫妻兩人不愿放棄任何一個提升自我的機會。“教師不僅要會教書,搞科研更不能落下。”主動投身結合海洋系數學理論研究的張炳根,沒過幾年就在國內多家核心期刊上發表論文,還在1983年獲得到美國公派訪學的機會。那時的他,已經49歲了。
沒有系統學過英語的張炳根初到美國時,面臨著語言和生活的多重挑戰。“到學校報到之后,他們給了我一間辦公室,就不管我了。搞不搞科研完全取決于自己。”張炳根沒有猶豫,主動去敲美國教授的門,大聲用英文做著自我介紹,“我是來自中國的訪問學者,我想跟你合作研究。”
美國教授給了張炳根兩篇最新發表的論文。他就帶著這兩篇論文,回到自己的辦公室鉆研。僅僅一個月之后,他就解決了一個美國教授正在研究的科研難題。他的努力與勤奮觸動了美國的教授。應美國德州大學(阿靈頓)系主任Lak邀請,張炳根為學校研究生授課一個月。“現在想想我的膽子也挺大的,英語不行,就敢上臺演講。”張炳根教授笑談起這段經歷,“第一次美國教授也去聽課,最后他說‘還能聽得懂’。所以我就接著講下去了。”
但是張炳根還是擔心自己的英文水平會影響學生們聽課,于是在每堂課前都認真準備講義,來幫助學生理解。他的美國同事看到了張炳根的講義,非常感興趣,于是建議一同以講課的題目合作一本專著。
1984年,張炳根與美國學者合作撰寫專著《具有偏差變元微分方程的振動理論》(中譯名),該書1987年在美國Marcel Dekker出版公司正式出版發行。美國雜志《數學評論》發表的書評稱該書為“這一領域學者和學生的圣經”,德國發表的書評稱該書為“這一領域的第一本英文專著”。
現在,這本書還常常出現在張炳根的書桌上。由于長期翻閱,書脊早有多處脫線斷裂,復雜的公式與深奧的理論中,張炳根教授的嚴謹、負責以及對學術的真切熱愛可見一斑。
在他引薦下,妻子趙玉芝也憑著對學術研究的滿腔熱情和出色的專業能力,前往美國做訪問學者,并在47歲那年攻讀博士學位,憑借著學習基礎與多年來在教學研究一線的經歷,僅僅兩年,她就獲得了德州大學(阿靈頓)的杰出博士畢業生稱號。
回國后,張炳根與趙玉芝回到中國海洋大學繼續教書。張炳根在進行科學研究、參加國內國外學術交流的同時上課、帶學生做課題,為海大數學系培養了第一個碩士研究生。夫妻培養的許多學生亦成為中國海洋大學的中流砥柱。“我有很多學生,一直在我們海洋大學工作。當時我主要教量子力學,發現大家不熟悉專業方面的英語,我又去教他們專業英語課。”提到過往的學生,趙玉芝臉上滿滿的驕傲,中國海洋大學物理系教授王寧、離退休工作處處長胡保革,都是她的學生。
“如果老師自己不做好,自己敷衍塞責,你教的學生也是不踏實的,也是不能夠做成什么事情的。”張炳根說。1992年,對科研熱愛、對學生負責的張炳根獲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并于1996年榮獲香港柏寧頓(中國)教育基金會的“孺子牛金球獎”。
時至今日,夫妻二人仍保留著閱讀文獻與看報的習慣。退休后,張炳根還發表了10余篇論文和一本英文專著,同時為美國、英國、德國、澳大利亞等國內外幾十種數學刊物審稿。2010年他申報的“時滯偏差分方程和時標上的時滯方程的定性分析”項目,獲青島市自然科學一等獎。
除了學術上的悉心教導,張炳根與趙玉芝還在生活的各個方面幫助學生。1995年,得知一個數學系的學生父親因車禍去世、家庭經濟困難,兩個人商量著每年拿出1000元,資助其生活費。“這個學生畢業后回到新疆,在警察局工作,還寫信來感謝我們。”這讓張炳根非常欣慰。
從那之后,夫妻倆一直堅持做慈善,他們向青島市慈善總會、青島市希望工程等多次捐款。不論是地震、洪水、疫情等災害,還是學校、身邊需要幫助的學生、同事或者是陌生人,他們一旦得知都慷慨解囊,具體的捐資數額早已不可計數。
“我們沒有想太多,因為我們現在生活挺好的,就希望獻出自己的一點力量。”從1995年至今,他們堅持做慈善已有25年。他們對青島市政府的希望工程辦公室輕車熟路,“我們每次去,他們都說‘您二位老師來了’,對我們很熟悉了。”
“每次都是放下錢就走。”趙玉芝說,“他們讓我們帶材料、證明回去。我說我們不要這個,也不是為了什么。希望不要告訴被捐助者是誰捐款,我們不需要被記住。”
25年前開始,他們每年捐款8000元,給中國海洋大學數學科學學院的“愛華獎教(學)金”基金,用于獎勵品學兼優的學生和青年教師。后來,每年捐款提高到1萬元。 “反正只要我們在,這一年1萬元肯定會一直捐下去。”
除了做慈善,夫妻二人也用休閑娛樂充實自己的退休生活。“這張是元旦晚會的照片,這個是參加合唱團的照片。”在小小的書房中,整整齊齊地擺放著他們近年來參與活動的照片,兩位老人對此如數家珍。
張炳根、趙玉芝夫妻倡議并組建了中國海洋大學老年舞蹈隊,帶領退休老同志學跳交誼舞健身,至今已經十余年。“我們學校退休教職工有1200多人。每年迎新年聯歡會上,我們兩個人組隊參加交誼舞表演,還要參加合唱團的演唱。”在兩位老人的帶動下,越來越多的老同志走出家門,交流分享生活。
經歷了新舊中國,跨越兩個世紀的張炳根、趙玉芝夫婦,把他們的一生獻給了深愛的學術事業;他們自愿放棄美國的綠卡,把畢生的精力獻給了祖國。如今他們雖已暮年,依然老有所為、老有所樂。
海邊的夕陽常將這對每天攜手散步的老夫妻的身影拉得很長,從第一海水浴場至第二海水浴場,往返大概需要4公里,而這段路,他們一走就是57年。
2014年11月20日,中國海洋大學圖書館收到了來自他們的珍貴饋贈。兩人將伴隨二人學術生涯數十年的174冊中外文圖書及發表于國內外著名學術刊物上的100余篇專業論文悉數無償捐贈給圖書館收藏。
這些原本單薄的“數字”,因為他們長此以往的堅持與付出,被賦予了足夠厚重的意義。
捐贈圖書時,張炳根和趙玉芝受邀在“海大文庫”留言簿上留言,拳拳之心、殷殷之情躍然紙上。趙玉芝贈言為:“圖書是我們的良師益友,從中可以得到智慧與力量,愿我們在前人的基礎上創新思維,不斷做出新的貢獻,為實現中國夢而努力。”張炳根亦在為海大學子贈言時鄭重寫下:“愿海大人一代勝過一代,為實現中國夢貢獻畢生的精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近九成大學生支持學校開設戀愛課
據中國礦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戀愛心理學》課程主講人段鑫星介紹,全國多所高校已開設“戀愛心理”相關課程。[詳細] -
2020全國教書育人楷模孫浩:農村教育不單單是“守”出來的
從教20年來,孫浩早已從教學“新手”成長為宿州市最年輕的特級教師、安徽省最美教師、安徽省“優秀援疆教師”,近日又入選2020年“全國教書育人楷模”。[詳細] -
我國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時代
今年夏天,一條“收到清華錄取通知書前還在工地打工”的熱搜讓孫川成為公眾關注的對象。而當這些家庭第一代大學生面向未來時,他們希望讓更多的孩子可以像自己一樣,成為家里的“第一個”。[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