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甘德:授人以漁的藏鄉駐村第一書記
“授人魚不如授人以漁,希望讓看得見、守得住的發展模式,為村里的工作賦能,提升村民的信心與決心,生活越來越好。”青海省甘德縣崗龍鄉恰不將村第一書記劉穎說。
青海省甘德縣崗龍鄉恰不將村地處三江源腹地,擁有廣袤草原,距甘德縣城47千米,是三江源地區氣候條件相對較好的一個純牧業村。全村轄4個牧業生產合作社,共有牧戶184戶、775人。近年來,該地區積極轉變生產經營模式,發展生態畜牧業,成功探索出符合地域發展現狀和特點的“黨支部+合作社+牧戶”生態畜牧業發展模式,在脫貧攻堅、幫助牧民群眾增收致富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2021年8月,青海省果洛州交通綜合服務中心副主任劉穎被選派到甘德縣崗龍鄉恰不將村擔任新一任的駐村第一書記。“這位漢族第一書記當時面臨著語言、觀念和生活習慣上等諸多不同。”恰不將村支部書記格依回憶說。
格依說,劉書記來到村里后,開展的第一項工作就是摸清村里每一戶村民的實際情況,這給村集體經濟、鄉村振興以及村內的各項事務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對村民扶持的力度以及協調組織工作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如今,隨著修路、發展養殖等一系列工作的推進,讓全村人對鄉村振興工作有了新認識,形成了“勁往一處使”的新局面。
“馬鹿、梅花鹿養殖基地是當地的重要經濟產業項目。我們通過‘基地+貧困戶’、特種養殖等多種形式,提高了當地貧困戶的產業參與度和受益度,提升了‘造血’功能,為村里的貧困戶提供了就近就業的機會,有效拓寬了增收渠道,讓牧民找到了打開致富之門的‘金鑰匙’。”劉穎說。
近年來,崗龍鄉認真學習應用馬鹿、梅花鹿選育、繁育等新技術,對每一頭鹿開展嚴格的疫苗接種、檢測達標,從源頭上保證鹿種優質生產和鹿產品品質。利用各種平臺擴大招商半徑,讓更多客商看到恰不將村高原特色養殖基地的發展優勢。
“窮則不學,不學愈窮”是恰不將村缺少人才智力支持的主要原因。為此,劉穎專門在村里開展“窮不讀書、窮根不斷”的主題教育大會,介紹“科技興邦、教育鋤貧”的重要意義,正面引導村民克服教育無用論,確保適齡兒童如期如愿入學。
“劉書記主動聯系愛心企業,給我們的孩子捐贈了學習用品等物資,讓孩子們感受到了大山外的溫暖,孩子們也很開心。”恰不將村的村民說。
此外,為確保當地村民創收增收,劉穎先后與村“兩委”共同制定產業發展方案、拓寬銷售渠道、增加產業種類、開拓產業新方向等相關事宜,并且赴青海大學農牧學院請教學習適合高原高海拔種植蔬菜及牧草相關知識,個人出資捐助莞根種子試種試播,建立蔬菜種植大棚、申報黑土灘治理項目。
格依表示,近年來,恰不將村因地制宜探索產業扶貧之路,積極引進高原特色養殖產業,加大扶貧資金投入,通過特種養殖等多種形式,提高了牧民的產業參與度和受益度,提升了“造血”功能,為村里的貧困戶提供了就近就業的機會,有效拓寬了增收渠道。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青海大學包蟲病基礎研究最新成果讓世界性難題實現重大突破
據了解,包蟲病防治是鞏固我國西部廣大農牧區脫貧攻堅成果需要邁過的門檻之一,但也是世界性難題和國際包蟲病研究領域的學術制高點。[詳細] -
青海玉樹:綠茵場上逐夢的“藏木蘭”
從水泥地到綠茵場,從一個人到一群人,從熱愛到專業……在青海玉樹藏族自治州玉樹市,越來越多的女孩子加入到體育運動中,在體育中找尋快樂和人生方向。 [詳細] -
青海玉樹十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達96.6%
19日,記者從青海玉樹州委宣傳部獲悉,十年來,該州控輟保學歷史性實現動態清零,義務教育鞏固率達到96.6%。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