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環縣:博士領銜破解“基因密碼” 為羊產業創“芯”
近日,來自海內外的17位知名專家、學者和科研人員,齊聚剛剛啟用的甘肅慶陽市環縣肉羊種質創新中心,他們將領銜專業團隊為環縣羊產業創“芯”。
環縣是傳統的農牧業大縣,養羊是祖祖輩輩傳承下來的“老營生”。近年來,當地羊產業不斷升級,并借助科技力量“養好羊”,已形成“種養家銷一條龍,引育繁推一體化”的局面。此次環縣肉羊種質創新中心的啟用,主要用于研究綿羊基因組選擇育種、精原干細胞移植、胚胎移植、手工克隆以及干細胞育種等工作。
中國農業科學院蘭州畜牧與獸藥研究所岳耀敬博士是該中心的技術負責人。他介紹說,當地豐富的飼草資源和優良的生態環境符合高檔肉羊產業發展;肉羊制種企業規模大、設施齊全,符合舍飼專門肉羊生產發展方向,當地羊產業發展現狀已具備支撐該中心的條件。
在胚胎工程實驗室內,安雪姣博士將從羊場采集回的組織樣本進行精原干細胞的分離、培養和擴增,隨后對目標基因進行編輯,“最后再移植回受體羊體內,這樣可以擴大優秀種羊群體,以此來加快育種進程。”
據了解,實驗室啟用后,很多以前需要在各大專業院校等地完成的實驗現在直接可以在當地完成,實現了羊場采樣和科研同步化。
種業是國家戰略性和基礎性“芯片”產業。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授馬保華介紹說,團隊在這里展開“羊場+實驗室”同步模式,加速培育進程,提高培育效率,這里將成為環縣羊產業發展“芯片”的孕育地。
“創新中心的啟用就是為了讓優質的種羊、先進的技術走進村村戶戶,成為養殖戶增收的主要動力。”慶環肉羊制種有限公司負責人李國智說,當源源不斷的優良基因進入產業鏈時,當地的羊產業水平自然而然會不斷提高。
其實環縣養殖戶近年來已經吃到了科技所帶來的“紅利”。該縣西溝村村民蘇理楠說,今年初,將100多只羔羊出售獲得近10萬元的收入,這批新品種羊明顯長得快,出欄快。
這批“新品種羊”是指通過人工授精,所獲得的雜交“南湖羊”或“陶湖羊”。在相同條件下,喂養4個月,雜交羔羊要比純種湖羔羊重20斤左右。
環縣縣委書記何英禪說,千百年來,環縣老百姓一路與羊業相伴而行。從最初的“滿山遍野放牧,家家戶戶養羊”,到如今實現了“良種化、標準化、規模化、品牌化、綠色化”,環縣羊產業發展一路步履艱難。
據了解,20世紀80至90年代,環縣羊品種單一,產羔率較低,且隨著天然草場退化嚴重,加之遇上干旱天氣,環縣羊產業發展困難重重。
后經官方調研和探索,提出“全產業鏈、全價值鏈、全循環鏈”綠色循環發展方式。2018年,引進了慶環肉羊制種有限公司,聘請世界動物繁育領域的專家戴維德組建團隊,進行羊只育種實驗,推動產業鏈條高級化。
目前,環縣羊產業帶動農民人均年收入超過了7000元,業產值突破了50億元。現在,環縣正全力以赴致力于“中環肉羊新品種”培育工程,以早日實現科技成果在當地更多的“落地生根發芽”。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甘肅深挖少兒紅色革命故事 《大豆謠》新編溫潤青少年心靈
“蠶豆稈,低又低,結出的大豆鐵身體……小力立,有志氣,媽媽的哭聲莫忘記。長大沖出鐵大門,全世界大豆屬于你!”25日,以中國革命史上少有少兒紅色革命故事改編的兒童劇《大豆謠》。[詳細] -
甘肅愛心人士堅持40年“搭一把手”:用“星光”化解“emo”
現就職于甘肅金昌市金川集團的郭峰,因從小受學雷鋒教育的熏陶,40多年來樂于給需要幫助的人“搭一把手”,組建“星光”志愿者團隊進行公益活動,想用愛化解年輕人“emo”的情緒。 [詳細] -
甘肅激勵大學生參軍入伍 服役滿5年可享公務員定向招錄計劃
甘肅省日前印發《甘肅省激勵大學生等參軍入伍的政策措施》(以下簡稱《措施》),進一步鼓勵引導優秀大學生等高素質人才參軍入伍、建功立業,從甘肅入伍服役滿5年的退役大學畢業生。[詳細]